關於醫家<王珏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珏
1. 清代醫家王珏
王珏,字仲堅,清朝時期醫家,具體生卒年份及籍貫未詳,師承程應旄,為其門生。程應旄乃清代著名醫學家,專精於《傷寒論》之研究與註釋。王珏承襲師學,尤擅傷寒之術,曾協助程應旄整理醫籍,並輯錄《傷寒論贅余》一卷。此書旨在補益《傷寒論》之未盡義理,內容多涉六經辨證、方藥應用及臨牀診治要點,反映其對仲景學說之深刻理解。
在清代傷寒學派中,王珏之貢獻雖不若柯琴、尤怡等大家顯著,然其整理與註解工作,對後世傷寒理論之發展仍具一定影響。《傷寒論贅余》亦為研究清代傷寒學術流變的重要文獻之一。
2. 近代醫家王珏
王珏,字雲門,江蘇江都人,活躍於清末民初。其時疫病盛行,尤以喉痧(猩紅熱)、痧疹(麻疹)等溫熱時疫為患,死亡率甚高。王珏鑒於此疾之兇險,遂潛心鑽研古人治法,參酌葉天士、吳鞠通等溫病學派之理論,結合個人臨證經驗,形成一套針對疫喉痧疹的辨證體系。
其所著《疫喉痧疹辨證》一書,系統論述此類疫病之病因病機、傳變規律及治療原則。書中強調「痧宜透發,喉宜清解」,主張以辛涼透表、清熱解毒為大法,並詳載驗方如「清咽利膈湯」「化斑湯」等,展現其對溫疫辨治之獨到見解。其學術思想融合了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,對近代溫病學之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。
中醫學理補充
- 喉痧與痧疹之別:喉痧屬中醫「爛喉丹痧」,多因疫癘之毒從口鼻而入,內歸肺胃,外發肌表;痧疹則多責之於風熱時邪,先犯肺衛。二者雖皆見發熱皮疹,然喉痧必伴咽喉潰爛,且疹色如丹,需注重解毒涼血。
- 治療要點:王珏承襲溫病學派「透邪外達」之法,認為痧疹初起當以輕清宣透為主,忌過用寒涼遏伏邪氣;若毒熾血分,則需犀角地黃湯等方急清營血。此與《傷寒論》之辛溫解表法形成對比,體現明清以降溫病學派對熱病辨治之拓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