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克明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克明,南宋醫家(約11至12世紀),字彥昭,祖籍饒州樂平縣(今江西境內),後遷居湖州烏程(今浙江湖州)。幼年體弱多病,脾胃宿疾纏身,故深究醫理以自療。後入仕為醫官,累遷至翰林醫官,以臨床效驗卓著聞名,醫名遠播。

學術淵源與臨證特色
王克明深諳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之旨,治病必求其本,立方嚴謹,法度森然。其辨證多從臟腑氣血著眼,尤重脾胃調理,認為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與《內經》「人以胃氣為本」之說一脈相承。臨床上,善以一藥治本而癒兼證,如以健脾益氣方調治痿痹,或因中氣不足所致諸症;亦有察病機微妙,斷言「勿藥可愈」之例,足見其診斷精準。

擅治痿痹與中風
對於痿痹證,王克明遵循《素問‧痿論》「治痿獨取陽明」之論,主張從脾胃論治,輔以通絡活血。其用藥常以黃芪、人參補益中氣,佐以牛膝、獨活等通經活絡,體現「補虛瀉實」之則。治中風不語則注重豁痰開竅,或益氣通絡,結合《金匱要略》中風諸法,辨閉證、脫證而施治。

醫案傳世與影響
史載其治驗多奇效,如以單方治本兼癒數症,反映其「異病同治」之思想;亦有見機預判,不藥而待其自愈者,展現對「正氣自復」理論的掌握。雖然個人著作未見流傳,然其醫理與《聖濟總錄》等南宋醫籍相合,可窺當時學術風貌。後世評其「立方有據,效如桴鼓」,足為南宋醫家之代表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