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王爛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爛瘡,又名王灼瘡、洪燭瘡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。本病以皮膚皰性膿瘍為主要特徵,多發於小兒,其病因病機與臟腑積熱、濕邪外侵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方面,此證多因心脾積熱內蘊,三焦火毒熾盛,復感濕熱邪氣,內外交攻,鬱蒸肌腠而成。《外科正宗》有云:"火毒鬱發,濕熱相搏,潰爛如湯潑火灼",正是形容此病機轉化。小兒稚陽之體,形氣未充,臟腑嬌嫩,更易因乳食不節或胎火遺毒引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可分三期:

  1. 初起階段:皮膚突現麻粒狀丘疹,色赤微腫,伴灼熱瘙癢,如同《醫宗金鑒》所述"如黍如豆,焮赤疼痛"。
  2. 進展期:疹粒迅速擴展,互相融合,形成大小不等之水皰,內含黃濁膿液,周圍繞以紅暈。
  3. 潰爛期:水皰破潰後糜爛漫延,潰面濕潤潮紅,滲液腥臭,狀如湯火灼傷,嚴重者可布滿軀幹四肢。

治療當分內外二法: 內治法主以清熱解毒、利濕透邪。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為代表方劑,取其苦寒直折火毒之功。若熱毒熾盛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增強解毒之效;濕重者可佐以茯苓、澤瀉淡滲利濕。《瘍醫大全》記載:"熱毒壅盛者,當急瀉三焦之火"。

外治法則重視燥濕斂瘡:

  1. 黃連胡粉散:取黃連苦寒清熱,胡粉(鉛粉)收濕生肌,麻油調敷可潤膚解毒
  2. 赤芍藥散:赤芍涼血散瘀,用蜜水調塗既解毒又緩和藥性。《外科啟玄》特別指出:"凡瘡潰爛,當先解其毒,次斂其肉"
  3. 古代醫家還常用紫金錠磨汁外塗,取其辟穢解毒之效

本病與天皰瘡症狀相似,然鑑別要點在於:王爛瘡多起病急驟,皰壁較薄,潰後基底鮮紅;天皰瘡則皰壁鬆弛,尼氏征陽性,病程纏綿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"凡瘡似天皰而痛劇者,當從火毒論治"。

在預後轉歸方面,若治療得當,熱清毒解,則糜爛面漸結痂脫落;若失治誤治,毒邪內陷,可致壯熱神昏,變生險證。《外科精義》警示:"火毒之瘡,最忌過用燥烈",用藥當遵"熱者寒之"、"濕者清之"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