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蘧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蘧與《經驗癰疽方》考述

生平與事略
王蘧為宋代官吏,具體生卒年及籍貫已不可考。據史料記載,元佑三年(1088年)任職開封期間,曾患背癰(即「發背疽」),屬中醫外科重症。初期延醫治療未見效,後得徐州蕭縣張姓醫者以火灸配合外用瘡藥施治,歷經月餘方癒。此經歷促使王氏廣集癰疽驗方,終纂成《經驗癰疽方》一卷,又名《發背方》,惜今已佚失。

背癰之病理與治法
中醫理論中,背癰屬「癰疽」範疇,因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肌膚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述「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」即指此症。宋代外科已發展出辨癰疽「五善七惡」之診斷標準,王氏所患當屬陽證癰瘍,張醫所用療法體現以下中醫原則:

  1. 火灸療法
    宋時艾灸廣泛運用於外科,《外科精要》載灸法可「開結拔毒,通陽散瘀」。針對初起之癰疽,灸阿是穴或隔蒜灸能溫通經絡,促進膿毒外發。王蘧案例反映當時對灸法透膿的臨床經驗。
  2. 外用瘡藥
    宋代瘡科外用藥已趨系統化,如《太平聖惠方》載有「熁藥」「貼熁藥」等劑型。推測張醫所用或含白芷、當歸等活血排毒之品,或為金黃散類方(如大黃、黃柏配伍),具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  3. 療程辨證
    「歷時一月」反映癰疽治療重階段調治:初期消腫、成膿期托毒、潰後生肌。王氏病案佐證宋代醫家對癰疽「腐去新生」病理演變的掌握。

《經驗癰疽方》之學術價值
雖原書散佚,然據書名可推測其內容特點:

  • 重實效:宋代方書傾向收錄臨床驗方,如《衛濟寶書》專論癰疽,或與王氏輯錄思路相近。
  • 專病論治:集中探討發背等限局性外科病,反映宋人對癰疽分類趨於精細(如區分「內發」「外發」)。

此書失傳雖憾,然王蘧集方之舉,恰呈現宋人融合理論與經驗之醫學風貌,亦為中醫外科發展之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