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槁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槁臘
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寒熱病》:「肌寒熱者,肌痛,毛髮焦而唇槁臘,不得汗。」此證描述因熱病耗傷陰津,導致口唇乾枯、皸裂如臘,甚則色澤晦暗無華之狀。其病機多與陰液虧損、虛熱內灼相關,屬中醫「燥證」範疇,亦與「脾開竅於唇」之生理病理密切相連。
病因病機
- 熱邪傷陰:外感溫熱病邪或內傷久熱,灼耗肺胃陰液,津不上承,唇失濡養。
- 脾陰不足:脾主運化水穀精微,若脾陰虛損,津液生化無源,則唇部乾槁。
- 血虛燥結:肝血不足或瘀血內停,血不榮唇,兼見唇色紫暗、皸裂脫屑。
臨床表現
- 唇部乾燥皸裂,甚則起皮如臘膜,觸之粗糙。
- 伴見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;或兼肌膚甲錯、毛髮枯焦等血虛證候。
治法方藥
以「滋陰潤燥、清熱生津」為大法,依證型配伍:
- 肺胃陰傷:選用沙參麥冬湯、益胃湯加減,重用麥冬、玉竹、石斛等甘寒養陰之品。
- 脾陰虧虛:以參苓白朮散合生脈散化裁,佐山藥、扁豆等健脾滋液。
- 血虛夾瘀:酌配四物湯加丹參、桃仁,養血活血以潤燥。
古籍延伸
《張氏醫通》提及「唇槁」與「津液內竭」相關,強調「滋其化源」;《醫宗金鑑》則以「涼血滋陰」為治,反映此證於歷代醫家對熱病傷陰之重視。
本證雖以局部症狀為主,實為全身陰液代謝失調之徵象,臨床需辨明臟腑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