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痛
鼻痛為中醫證名,指鼻腔內出現疼痛不適之症。此病多因外邪侵襲或內傷痰火,導致鼻竅氣血失和、經絡壅滯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犯肺:
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肺氣通於鼻,風邪隨氣入於鼻中,搏於血氣,邪正相擊,氣道不宣,故鼻痛。」肺主皮毛,開竅於鼻,風寒或風熱之邪外襲,肺衛受擾,邪滯鼻竅,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鼻痛。 - 痰火鬱阻:
平素飲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不遂,痰濕內生,鬱久化火,痰火循經上擾清竅,壅塞鼻絡,亦可致痛。此類鼻痛多伴口乾舌燥、痰黏難咯等證。 - 陰虛燥熱:
肺陰不足或燥邪傷津,鼻竅失於濡養,虛火內灼,發為鼻痛,常見鼻乾咽燥、微咳少痰等症。
臨床表現
鼻痛性質可因病因不同而異:
- 風邪犯肺:鼻痛驟起,或伴鼻塞、流涕,苔薄白或薄黃。
- 痰火鬱阻:鼻痛隱隱,口乾黏膩,痰黃稠,舌紅苔黃膩。
- 陰虛燥熱:鼻痛乾澀,咽燥口渴,舌紅少津。
治法與方藥
-
風邪襲肺:
- 治法:疏風宣肺,通竅止痛。
- 方藥:
- 風寒者用藿香正氣散加辛夷、白芷。
- 風熱者用祛風通氣散(荊芥、防風、薄荷等)加黃芩、連翹。
-
痰火鬱阻:
- 治法:清熱化痰,開竅通絡。
- 方藥:二陳丸加黃芩、桔梗、梔子、麥冬;若痰熱壅盛,可合溫膽湯化裁。
-
陰虛燥熱:
- 治法:養陰潤燥,清肺降火。
- 方藥:養陰清肺湯加沙參、玉竹、天花粉;若兼肺胃陰傷,可用沙參麥冬湯加減。
-
濕熱蘊結(因過食醇酒厚味):
- 治法:清熱化濕,解毒利竅。
- 方藥:甘露消毒丹加減,或選黃連解毒湯合蒼耳子散。
針灸療法
可配合針刺迎香、合谷、列缺等穴,以疏風通絡;痰火者加豐隆、內庭;陰虛者加太溪、照海。
鼻痛一證,須辨虛實寒熱,外感內傷,方能對證施治,調理氣血陰陽,使鼻竅通利而痛自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