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銓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代醫家王銓(1831-1877年),字子衡,號松舫,河北新城人。其人博通經史,尤精詩學與訓詁之學,後轉研醫道,融匯文史考據之長於醫術之中,形成獨特學術風格。
醫學著作與學術貢獻:
-
《醫藥家棖》六卷
此書為王氏畢生臨證心得,體系嚴整,涵蓋:- 脈診精要:主張「脈象合參四時」,將《內經》脈法結合張仲景三部九候理論,特別重視「胃神根」在預後判別中的應用,並提出「浮中沉三候須辨標本」的診脈原則。
- 病因病機論:發展「六淫辨證」學說,強調「風為百病之長,必兼他邪」,對濕邪致病有獨到見解,認為「江南卑濕,當從三焦論治」。
- 婦科證治:繼承傅青主學術思想而有所發揮,創制「調經四方」,注重衝任二脈與肝腎關係,對崩漏提出「寒熱虛實四綱辨證法」。
- 本草考據:運用訓詁學方法考證藥物異名,如考證《本經》「蘼蕪」即今之川芎苗,並附親驗案例於條目之下。
-
佚著《醫瑤》探賾
據清代醫籍記載推測,該書或為臨證醫案集,內容可能涉及:- 溫病治療:同時期周學海《讀醫隨筆》曾引其「暑邪初入營分,當從少陽透轉」之說
- 經方化裁:與費伯雄《醫方論》並稱「江南方論雙璧」
學術淵源與流派特色: 王氏醫學思想淵源於:
- 經典研究:深研《黃帝內經》運氣七篇,尤重「臟氣法時」理論
- 流派影響:融合吳門醫派溫病學說與錢塘張志聰《傷寒論集注》註解體系
- 地域特色:反映華北平原「燥濕相兼」地域病機特點,用藥注重「剛柔相濟」
臨證特點:
- 診法:首創「問診十六綱」,系統化問診內容
- 治法:善用「逆流挽舟法」治療痢疾,改良人參敗毒散配伍
- 製劑:注重道地藥材運用,強調「北柴胡當用銀州苗」
王銓醫術雖未能廣傳,但其結合考據學與臨證實踐的治學方法,對晚清醫學理論的系統化產生重要影響,可謂清代醫家中「以文入醫」的典型代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