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日休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日休

王日休為明代醫家,其生平籍貫史料記載較少,然其醫學貢獻主要體現在傷寒學領域。所撰《傷寒補遺》一書,雖已散佚,但部分內容經後世醫家轉引得以留存,尤以清初張璐《傷寒纘論》《傷寒緒論》等著作多次引述其論點,可見其學說對後世傷寒理論發展之影響。

學術背景與《傷寒補遺》要旨

明代傷寒學承襲金元以降之理論紛呈,王日休《傷寒補遺》或為針對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之補充與闡發。據張璐所引,其內容可能涉及以下方向:

  1. 六經辨證之深化:對於三陽三陰病傳變規律提出補充見解,尤其關注少陽病樞機不利與厥陰寒熱錯雜之證治。
  2. 方藥加減化裁:可能對經方配伍提出調整,如結合明代用藥習慣,探討桂枝湯類方於虛人外感之應用。
  3. 脈症合參辨析:強調脈象與症狀之互證,例如對「結代脈」於太陽病誤治後之預後判斷有所發揮。

傷寒學術脈絡中的定位

王日休之論述反映了明代醫家對經典的批判性繼承。其學說介於「尊經派」與「創新派」之間,既遵循仲景框架,又融入臨證實務心得。張璐援引其說時,多用以佐證「表裡虛實辨證」或「標本先後治法」,顯示其理論具有承先啟後之價值。

對後世之影響

清代溫病學興起後,傷寒學派對古籍考據日益重視,王日休散佚之作間接透過引文留存,成為研究明代傷寒學演變之重要線索。其名雖不若柯琴、尤怡等大家顯赫,然在傷寒文獻考證與臨床思維轉型中,仍具一定歷史意義。

(註:現存史料有限,部分論述係基於後世引文與明代傷寒學發展特徵之推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