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王瑞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瑞伯
生平與背景
王瑞伯為清代著名骨傷科醫家,祖籍浙江鄞縣。其人不僅精通中醫傷科診療,亦以拳術聞名,武醫兼修之背景使其在治療跌打損傷、骨折脫臼等方面具獨到心得。清代武術與傷科關係密切,習武者常涉獵醫理以應對練武或實戰中的筋骨損傷,王瑞伯即為此類醫武結合之代表。
醫學著作與學術貢獻
王瑞伯臨證經驗豐富,曾將其治傷心得系統整理成書:《秘授傷科集驗良方》與《接骨秘書》。其中,《秘授傷科集驗良方》內容未見完整傳世,推測收錄其驗方與手法,或涉及外傷止血、消腫止痛、接筋續骨等療法;而《接骨秘書》現存抄本,當為研究其學術思想之重要文獻。清代傷科著作多注重實用性,此二書可能涵蓋以下範疇:
- 骨折整復手法
中醫骨傷科強調「手法復位」,以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、推、拿、按、摩」八字訣為基礎,王瑞伯或於書中詳述針對不同部位骨折(如四肢、肋骨)的牽引、對位技巧,並結合武術中的擒拿力道,使復位更精準。 - 外用藥與內服方
傳統傷科治療講究「外治內調」,其方藥可能包含:- 外敷藥:如活血化瘀的「如意金黃散」、促進骨痂生成的「接骨膏」,或以浙江當地草藥配伍的獨門方劑。
- 內服方:依「三期辨證」用藥,初期活血化瘀(如桃紅四物湯加減),中期續筋接骨(如自然銅、骨碎補),後期補益肝腎(如健步虎潛丸)。
-
器械輔助療法
清代傷科已使用夾板固定、杉皮繃帶等器具,王瑞伯可能改良傳統用具,使其更符合人體工學,例如針對關節處設計可動式夾板,兼顧固定與早期活動需求。
武術與傷科的結合
王瑞伯的拳術背景反映在傷科治療中:
- 功法導引:或提倡傷後功能鍛鍊,如「易筋經」等柔韌訓練,預防關節僵硬。
- 點穴療法:武術中的經絡穴位知識可應用於傷科點穴止痛,或刺激特定穴位以助氣血運行。
歷史評價與影響
雖其著作流傳有限,然清代地方志或醫家筆記中偶見提及王瑞伯之臨床效驗,尤其江浙一帶武術社群可能長期沿用其療法。其學術價值在於融合實戰經驗與醫學理論,體現「以武入醫、以醫證武」的特色,對後世傷科發展有所啟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