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紹隆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紹隆(1565-1624年),名繼鼎,號負笈先生,明代著名醫家。原籍徽州(今安徽歙縣一帶),後遷居武林(今浙江杭州)。王氏出身於醫學世家,自幼承襲家學,深研醫理,臨證經驗豐富,與同期名醫盧復交往甚密,相互切磋醫術,影響明代醫林甚鉅。

醫學傳承與教學生涯

王紹隆不僅醫術精湛,更重視醫學教育。其門下弟子眾多,教學嚴謹且善於啟發,故培育出許多傑出醫家,如潘楫即為其高徒。潘楫所著《醫燈續焰》一書,系統整理了王氏的醫學理論與臨證心得,成為後世研究中醫學術淵源的重要文獻。書中載錄王氏對脈學、病因病機、辨證施治的獨到見解,尤其強調「四診合參」與「辨證求本」的中醫核心理念。

本草學貢獻

除臨床醫學外,王紹隆對本草學亦有深入研究。其論述見於倪朱謨編纂的《本草匯言》,該書收錄王氏對藥物性味、歸經及臨床應用的詮釋。例如,他提出「藥性專精」之說,主張用藥貴在專一而力宏,反對濫施雜投,此觀點對後世用藥法度影響深遠。其對草藥採集、炮製與配伍的見解,亦體現明代本草學重視實證的特色。

學術思想與影響

王紹隆的醫學思想融合了金元四大家的學說,尤重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論,臨證善用滋陰降火之法。此外,他推崇《內經》「治未病」觀念,注重養生與疾病預防,並在教學中強調「醫者須通儒理」,認為醫道與儒家哲學相輔相成。其學說透過弟子著述流傳,對江南醫派的發展具有承先啟後作用。

王紹隆一生致力於醫學實踐與教育,其理論與經驗不僅豐富了明代醫學內涵,更為中醫學的傳承奠定重要基礎,堪稱明清之際醫林代表人物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