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寔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寔中醫詳述
生平背景
王寔,字仲弓,北宋時期穎州(今河南境內)人氏。師承當時著名醫家龐安時,得龐氏傷寒學之真傳,成為宋代重要傷寒學派代表人物之一。其學術生涯正值北宋醫學理論系統化發展時期,醫家對《傷寒論》的研究漸成體系。
學術思想
傷寒學說
王寔承襲並發展了其師龐安時對傷寒病的認識體系,提出「百病以傷寒最急」的理論觀點,認為外感熱病變化最速,辨證施治不容延誤。其學說特別重視:
- 證候辨析:強調六經傳變過程中證候變化的細微差別
- 治法次第:主張根據病程深淺選用相應治法
- 方藥加減:注重經方在不同證型中的靈活化裁
著作述要
《傷寒證治》三卷
此為王寔最重要的醫學著作,系統闡述其對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研究心得。內容包含:
- 六經辨治:按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分篇論述
- 脈證合參:詳細分析各經病證的典型脈象特徵
- 方證對應:論述經方應用與變化的臨床依據
《局方續添傷寒證治》
據傳為補充校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所撰,內容側重:
- 成方運用:對官修方書中傷寒類方劑的臨床應用解析
- 證治補充:結合臨床經驗對官方醫書的診治補充
- 方劑加減:介紹官方成方在具體傷寒證型中的調整方法
學術傳承
王寔之學上承龐安時,下啟宋金時期傷寒學派,其學術特點體現在:
- 理論結合臨床:將《傷寒論》理論與當時臨床實踐緊密結合
- 經方實用化:推動了張仲景經方的實際應用與普及
- 證治系統化: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傷寒證治體系
其著作雖大多散佚,但通過宋代其他醫籍引文可知,王寔對後世傷寒學發展影響深遠,尤在六經辨證與方證對應方面貢獻卓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