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槁

定義
唇槁為中醫病狀名,指口唇焦乾枯槁,失去津液潤澤之象。此症多因體內熱盛耗傷津液,或陰虛內燥所致,屬外顯之病理徵候,常見於熱性病或陰虛體質者。

中醫病機

  1. 陽熱亢盛
    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提及:「陽氣有餘則外熱……舌焦唇槁,臘幹嗌燥。」指出陽氣過盛化火,燔灼津液,致唇失濡養而枯槁。此類證候多伴隨高熱、煩渴、面赤等實熱表現。
  2. 陰虛內燥
    若久病傷陰,或素體陰虧,虛火內生,上灼口唇,亦見唇槁。此類患者常見顴紅、盜汗、舌紅少苔等陰虛之象,與實熱證之唇槁有別。
  3. 津液耗傷
    外感溫熱之邪,或內傷燥熱(如過食辛辣、情志化火),均可能劫耗津液,使唇部失潤。此與「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」之理論相關,因脾陰受損或胃熱上炎,而顯現於唇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實熱證:唇槁伴見紅腫、皸裂,甚則出血,兼有口渴喜冷飲、便秘溲赤。
  • 陰虛證:唇乾燥而色偏暗紅,午後潮熱,脈細數。
  • 血虛證:唇色淡白乾枯,多見於失血或久病血虧者,與熱證之唇槁有異。

相關典籍延伸
《醫宗金鑒》論及「唇口燥裂」時,強調需分虛實:實者清胃瀉火,虛者滋陰潤燥。清代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,熱病後期見「唇槁齒黑」,為津枯液涸之危候,提示病勢深重。

中醫治療原則

  • 清熱生津:實熱證可用白虎湯、涼膈散等方,瀉火存陰。
  • 滋陰潤燥:陰虛者宜選麥門冬湯、增液湯,養陰潤唇。
  • 健脾益血:若因脾虛津液不布,則以參苓白朮散加減,調和氣血。

唇槁雖為局部症狀,然中醫視其為整體失衡之反映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根本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