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守愚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守愚,宋代醫家(約公元10世紀),一作王守忠,具體生平與籍貫已不可詳考。曾任翰林醫官,為宮廷御醫,專精於內科、婦科及小兒眼疾。然因宋太祖乾德年間(963–968年)診治王后未果,遭貶謫至海島,事蹟遂隱。
學術著作與醫學貢獻
雖其著作如《小兒眼疾》一卷、《普濟方》五卷、《產前產後論》一卷皆已佚失,然據宋代醫籍零星記載,可窺其學術特長:
- 小兒眼疾
王守愚重視小兒「肝常有余」之體質,認為幼兒目疾多與肝經風熱或脾虛濕滯相關。其治法強調「清肝明目」與「健脾化濕」並行,可能運用如羚羊角、決明子等藥材配伍,契合宋代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「柔肝熄風」之思維。 - 婦科產科
《產前產後論》推測承襲隋唐《產寶》之學,注重氣血調和。宋代婦科以「產後多虛多瘀」為主流觀點,王氏或提出「產前宜涼,產後宜溫」之治則,運用四物湯加減以應對血虛諸證,並結合地域特性(如南方濕熱)調整用藥。 - 普濟方
以「普濟」為名,顯見其方書具備匯通民間經驗與宮廷醫案之特色。宋代方書如《太平聖惠方》傾向分類集方,王氏可能融入個人臨床心得,尤其針對瘴癘(嶺南貶謫期間所見)或提出解毒化濕之方。
歷史背景與醫學定位
王守愚活躍於北宋初年,正值官方醫學機構(如太醫局)制度完善之際。其貶謫經歷反映宋代醫官之嚴苛考課,而著作雖佚,仍可視為宮廷醫學過渡至民間實證之代表性人物。同時期醫家如錢乙(小兒科)、陳自明(婦科)皆有系統理論傳世,王氏之論或為彼等先導,惜未得保留。
其學術融合唐宋醫學精髓,並因應臨床變證靈活化裁,足見宋代醫家「辨證施治」之實踐精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