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王叔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叔和
生平簡介
王叔和(約公元210年—285年),名熙,字叔和,晉代著名醫學家,高平(今山東微山一帶)人。性沉靜,博學好古,精通經方,尤其擅長脈診之學,兼通養生之道。曾擔任晉朝太醫令,負責宮廷醫事,並在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上貢獻卓著。
學術成就
1. 脈學巨著《脈經》
王叔和最著名的貢獻是編撰《脈經》,此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,集漢以前脈學理論之大成。其內容包括:
- 24種脈象歸類:浮、沉、遲、數、滑、澀等,確立後世脈學的基本框架。
- 寸口脈診法:推崇「獨取寸口」的診脈方式,成為後世中醫診脈的主流方法。
- 三部九候論:系統整理並解釋全身診脈法與寸口診法的異同,影響深遠。
- 脈與五臟六腑關係:闡述脈象與臟腑氣血變化的聯繫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該書不僅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,更傳至朝鮮、日本、阿拉伯等地,對世界傳統醫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。
2. 整理《傷寒雜病論》
東漢張仲景所著《傷寒雜病論》因戰亂散佚,王叔和予以重新編次,使此經典得以流傳後世。其貢獻包括:
- 分書為二:可能首次將原書拆分為《傷寒論》(外感熱病)與《金匱要略》(雜病)兩部分,奠定仲景學說的體系化傳承。
- 增補條文:在整理過程中補充部分內容,後世雖對其編排有爭議,但多認可其在保存仲景學術上的關鍵作用。
3. 養生與臨床思想
王氏重視「治未病」,主張透過脈象早期診斷疾病,並結合調氣、導引等養生方法。其著作《論病》六卷(已佚)據載涉及病症機理與治療原則,反映其臨床醫學的深厚造詣。
後世評價
王叔和被尊為「脈學之祖」,其《脈經》成為中醫診斷學的基石,而對仲景典籍的整理更使漢代醫學精華免於湮滅。唐代孫思邈、明代李時珍等皆深受其學影響,直至今日,中醫脈診教學仍以《脈經》為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