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王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遂
王遂,漢代醫家,具體籍貫及生平不詳,曾任齊王侍御醫。其人身形羸弱,爲調攝體質,自行煉製「五石」之藥長期服食,然終因藥石之毒內蓄,發爲癰疽而亡。此事載於《史記·倉公傳》(注:原文誤作「包公傳」,實爲倉公淳於意之列傳),名醫淳於意曾諫其停服,惜未獲採納。
中醫背景析義
- 五石散之考據
王遂所服「五石」,當爲漢代盛行之「五石散」,又名寒食散,主要成分含石鍾乳、紫石英、白石英、赤石脂、石硫磺等礦物藥。此方原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後經張仲景調整用於治療「傷寒躁汗不解」,至魏晉由何晏改制爲風靡一時之養生藥。然金石藥性燥烈,久服易劫陰耗氣,古籍中亦不乏「石發」中毒之記載,症狀如熱毒纏身、瘡癰迸發,與王遂之症相符。 - 中醫對礦物藥的運用
中醫傳統雖用礦物藥(如朱砂、雄黃)於安神、解毒,然強調「中病即止」,尤忌長期服用。《神農本草經》將五石列爲「中品」,謂其「養性以應人」,但唐代孫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已警示:「寧食野葛,不服五石」,足見其弊。王遂案例正反映漢代醫家對金石藥毒性認知尚未完備。 - 淳於意之警示
淳於意爲西漢著名醫家,擅長脈診與辨證,其勸阻王遂,可能基於兩點:一者,五石散適用於實寒證,若體虛者誤用,反致陰陽失衡;二者,從《史記》所載淳於意醫案可見,其治療多依「四時脈法」與臟腑辨證,重視藥食調和,與金石峻補之風迥異。
歷史意義
王遂之死成爲漢代過度服食金石藥的典型案例,後世醫家如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專論「寒食散發候」,詳述其毒理與解救法,或受此啓發。此事件亦反映中醫「以偏糾偏」的用藥原則——即便補益之品,亦需符合體質與證候,方不致釀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