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泰林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清代醫學家王泰林(1798-1862年),字旭高,晚號退思居士,江蘇無錫人。王氏出身醫藥世家,早年隨舅父高錦庭習醫。高氏以瘍科聞名,精於外科證治,王泰林承其衣鉢,盡得其真傳。然王氏不囿於家學,復以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典籍為根基,轉研內科諸證,其醫術遂由外科而內科,終成一代大家。
王氏於肝系疾病之辨治尤具創見。其在《西溪書屋夜話錄》中提出"肝病三綱"之說,以肝氣、肝風、肝火為總綱,細分三十治法。如肝氣鬱結,主以疏肝理氣;肝陽上亢,則有平肝潛陽之法;肝火上炎,則用清肝瀉火之劑。此種綱目分明之辨證體系,於臨床施治極具指導意義。
在脾胃病證方面,王氏繼承李東垣"脾胃為後天之本"之說,而有所發揮。其治脾虛多從益氣升陽入手;治胃病則分寒熱虛實,如胃陰不足者養陰和胃,寒邪犯胃者溫中降逆。尤善化裁古方,如將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脾虛挾濕,或以溫膽湯化裁調治膽胃不和。
關於溫病辨治,王氏既宗葉天士之說,又能自成一家。於濕溫證,主張分清溼熱孰輕孰重;治風溫則強調護陰為要。其用藥特點,輕靈透達而不失法度,如治暑濕每以鮮藿香、佩蘭等芳香化濁,而遇熱邪熾盛則配合犀角、羚羊角等品。
王泰林醫書著作宏富,除《西溪書屋夜話錄》、《環溪草堂醫案》外,尚有《增訂醫方歌括》等傳世。其著作以歌括形式便於記誦,而醫案記錄則詳於辨證與方藥加減,體現其"因證制方,活法圓機"的學術特點。
後人輯其遺作為《王旭高醫書六種》,包括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、《醫方證治類匯編歌括》等。其中《西溪書屋夜話》所載"治肝三十法",迄今仍為中醫肝病辨治之重要參考;《醫方歌括》融匯仲景方與時方精華,示人以方劑運用之靈活變通。王氏學術既溯源古訓,又立足臨證,於清代溫病學派與雜病辨治皆有重要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