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風

唇風,又稱「唇瞤」、「唇顫動」,首載於明代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此症以口唇紅腫、乾裂、脫屑,甚或瞤動不止為主要表現,屬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病因病機多與脾胃濕熱、外感風邪,或久病化燥生風相關,臨床治療需辨證施治,分階段調理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胃經濕熱,風邪外襲
    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致脾胃濕熱內蘊,復感風邪,風熱相搏,上攻口唇,發為紅腫、癢痛、破裂流水等症。
  2. 久病化燥,血虛風動
    若病情遷延不愈,濕熱耗傷陰血,肌膚失養,則見口唇乾裂、脫屑,甚則瞤動不止,此為風燥之象,屬血虛風燥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口唇紅腫發癢,繼而破裂,滲出黃水,痛如火燎。
  • 後期:風勝燥化,則見唇部乾裂脫屑,狀若無皮,日久可致唇瞤顫動,反覆發作。

辨證論治

1. 風熱濕盛證

主證:唇部紅腫癢痛,破裂流水,或伴發熱、口渴。
治法:疏風清熱,表裡雙解。
方藥

  • 防風通聖散(《宣明論方》)
    組成: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麻黃、薄荷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大黃、芒硝、石膏、黃芩、桔梗、甘草、滑石。
    功效:解表通裡,清熱解毒,適用於風熱壅盛、表裡俱實之證。

2. 血虛風燥證

主證:唇部乾裂脫屑,瞤動不止,面色無華,舌淡脈細。
治法:養血潤燥,祛風止癢。
方藥

  • 四物湯加減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    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,可加蟬蛻、僵蠶、全蠍以增強祛風通絡之效。
  • 補血湯(《蘭室秘藏》)
    組成:黃耆、當歸,適用於氣血兩虛之證。

外治法

  1. 黃連油:黃連研末調麻油,具有清熱解毒、潤燥止痛之效。
  2. 紫歸油:紫草、當歸浸油外搽,可活血潤燥,促進裂口癒合。
  3. 冰硼散調敷:以冰硼散調水或油塗擦患處,清熱消腫,適用於紅腫熱痛明顯者。

現代醫學對應

唇風與現代醫學「剝脫性唇炎」相似,多表現為唇部反覆脫屑、乾裂,甚則糜爛。中醫從風、濕、燥論治,強調內外兼調,標本同治,臨床療效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