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維德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維德
朝代:清代
字:洪緒
號:林屋先生、林屋山人、定定子
籍貫:吳縣(今屬江蘇)
生平與學術背景
王維德出身於世醫之家,其曾祖王若谷即以瘍科聞名於世。維德承襲家學,於內、外、婦、兒諸科皆有涉獵,尤精於外科,對瘡瘍之證有獨到見解。其學術思想深受家傳經驗影響,並在臨床實踐中加以發展,形成鮮明的個人特色。
外科學術主張
- 陰陽辨證:
王氏將瘡瘍明確區分為陰陽兩類:- 陽證:瘡瘍紅腫焮熱者,屬「陽實之證」,多因熱毒壅滯所致。
- 陰證:瘡色白、漫腫無頭者,屬「陰虛之證」,多因氣血虛寒或陰毒內結。
此分類法簡化了外科辨證綱領,便於臨床操作。
-
治療原則:
- 反對濫用刀針:王氏認為「癰疽無死證」,強調瘡瘍應以內消為首選,尤其反對在癰疽初起時貿然使用刀針排膿或外敷峻烈藥物,認為此舉易損傷氣血,反致病情惡化。
- 注重內治法:主張透過調理體內陰陽氣血以消散瘡毒。對於陽證,常用清熱解毒之品;對陰證,則以溫補托毒為主,如其自創的「陽和湯」即為治療陰疽之名方。
-
外用藥物特點:
雖反對峻猛毒藥,但王氏並非完全排斥外治。其代表方劑「紅昇丹」、「白降丹」等,製劑講究,用量謹慎,強調「以消為貴,以托為畏」。
代表著作
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
- 成書於乾隆五年(1740年),系統闡述王氏外科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。
- 內容涵蓋瘡瘍辨證、內服外敷方劑(如陽和湯、醒消丸等)、製丹秘法及治療禁忌。
- 書中強調「以陰陽為綱」的辨證體系,並首載「癭瘤」、「乳岩」等病證的治法,對後世中醫外科影響深遠。
學術評價
王維德的學說在清代外科領域獨樹一幟,其反對濫用手術的觀點,反映了當時部分醫家對「保全形體」理念的重視。然其過度貶抑刀針與攻逐療法的態度,亦引發爭議。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即主張「刀針砭石,各有所宜」,顯示清代外科學術的多元發展。
臨床貢獻
王氏對陰疽的治療具有開創性,其「陽和湯」(由熟地、肉桂、麻黃、鹿角膠等組成)至今仍為中醫治療陰虛寒凝型瘡瘍的基礎方劑。此外,其對「乳岩」(乳腺癌)的早期辨識與治療建議,亦體現了中醫外科對惡性腫瘤的早期探索。
(註:本文基於史料整合,未添加現代醫學詮釋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