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文鼎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王文鼎(1894-1979年),現代中醫學家,四川江津縣人。幼時家貧,艱難求學,後拜師顏聞修習醫,學成後於漢口懸壺濟世,醫名漸著。1955年,中國中醫研究院(現中國中醫科學院)成立,王氏應調赴京,參與中醫科研與臨床工作,為現代中醫發展貢獻卓著。
學術思想與臨床特色
王文鼎深諳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之旨,臨證首重「陰陽平衡」與「正氣存內」,主張「治病必求其本」。其診療特點如下:
1. 辨證論治,四診合參
王氏強調「靜以觀其象,動以察其體」,診脈時須凝神細辨,結合望、聞、問三診,全面分析病機。尤重脈象之「神、根、氣」,認為脈理能反映臟腑虛實與氣血盛衰,為用藥之關鍵依據。
2. 調和陰陽,扶正祛邪
受《內經》「陰平陽秘」思想影響,王氏擅長透過調理氣血、疏通經絡以恢復陰陽平衡。針對虛證,主張「補而不滯」;治實證則「攻不傷正」,常用扶正與祛邪並行之方,如於痹證治療中,兼用益氣活血與祛風除濕之品。
3. 疑難雜症診療經驗
- 癲狂症:歸因於痰火擾神或肝鬱氣滯,治以滌痰開竅、疏肝解鬱,佐以安神定志。
- 痹症:分寒濕、濕熱論治,重用引經藥如桂枝、桑枝通絡,並配合針灸疏通經氣。
- 內傷雜病:注重脾胃調理,認為「脾為後天之本」,善用甘溫健脾法以固護中州。
社會貢獻與職務
王氏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、衛生部顧問、中華醫學會理事等職,推動中醫教育與政策制定,促進中西醫結合之探索。其臨床醫案與學術論述,為後世研究中醫理論與實踐之重要參考。
王文鼎融匯經典與臨床,以深厚功底與細膩辨證著稱,其學術思想體現中醫「整體觀念」與「個體化治療」之精髓,對現代中醫臨床具深遠啟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