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文潔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明代醫家王文潔(字冰鑒,號無為子),江西撫東人,乃脈學與本草學之集大成者。其學術根柢深植於《內經》《難經》體系,尤專精太素脈法,將傳統診脈技術拓展至「斷生死、察貴賤」之範疇,體現明代醫家「醫易同源」之思想特色。
脈學貢獻
- 太素脈法體系化
王氏融合張神仙(張太素)脈學理論,於《太素張神仙脈訣玄微綱領統宗》中提出「脈象應天干地支」之說,將二十八脈與五行生剋、臟腑氣機變化相勾連。其特色在於強調「脈氣流注」與時辰之對應關係,如認為寅時寸脈應顯弦象,過則主肝鬱,乃結合子午流注理論之發揮。 - 圖注釋義傳統
《圖注八十一難經評林捷徑統宗》採用「文-圖-訣」三維註解模式,首創「三焦配命門圖」「營衛循環示意圖」等十二幅工筆繪圖,直觀演繹《難經》藏象理論。其註解特別點出「腎間動氣」在脈診中之關鍵地位,謂「沉取尺部,動氣不絕者,先天之本未敗」。 - 脈藥互通思想
在《合併脈訣難經太素評林》中,王氏提出「脈象-藥性對應表」,如浮脈屬陽當用輕清之品(桑葉、菊花),沉脈見滑象則宜咸寒軟堅(芒硝、牡蠣),體現明代「以脈定藥」之臨床思維。
本草學創新
《太乙仙制本草藥性大全》突破傳統分類法,首創「四氣歸元」體系:
- 金石部按「五行化氣」排列,載錄丹爐製藥法(如「九轉還丹」炮製流程)
- 草木部細分「二十四節氣採藥時令」,註明立夏採芍藥「得少陰火氣最全」
- 首載「藥象圖譜」七十二幅,以朱砂標註藥物歸經走向,如黃連圖示其氣「先入心經,後轉少陽」
其學術影響下啟清代周學海《脈義簡摩》,對朝鮮《東醫寶鑑》脈學篇章亦有啟發。現存明萬曆閩書林劉氏刻本中,可見王文潔親筆批註「脈貴有神」之說,謂「緩而有力謂之胃神,弦中帶滑乃見肝德」,深得後世汪機等新安醫家推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