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反
定義與病機
唇反為中醫病狀名,指口唇外翻之徵象,屬脾氣衰敗之危候。中醫理論中,脾主肌肉,其華在唇,唇色與形態可反映脾氣盛衰。《靈樞·經脈》明確指出:「足太陰氣絕者,則脈不榮肌肉……唇反者,肉先死。」意指足太陰脾經氣血衰竭時,經脈失於濡養肌肉,而唇反即為肌肉失養的先兆,標誌脾氣已絕,預後不良。
臟腑經絡關聯
- 脾與唇的關係:
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云:「脾之合肉也,其榮唇也。」脾氣健運,則唇色紅潤飽滿;若脾氣虛衰,氣血生化無源,唇失所養,則見枯萎、外翻。 - 經脈循行影響:
足太陰脾經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,其氣血上承於口唇。若脾經氣絕,經脈失於濡潤,不僅唇反,亦可能伴見舌萎、言語不利等症。
臨床意義與鑑別
- 危重症候:
唇反多見於久病重病,屬「真臟敗象」之一,常與面色黧黑、目眶下陷、呼吸微弱等並見,提示臟腑精氣耗竭。 - 與其他唇症區別:
- 唇瘡:多因脾胃濕熱或風火毒邪上攻,局部紅腫潰爛,屬實證。
- 唇青紫:多為血瘀或寒凝,與心肺功能相關,非脾絕所致。
古籍論述延伸
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進一步闡釋:「足太陰氣絕,則脈不營其口唇。口唇者,肌肉之本也。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,肌肉不滑澤則肉滿,肉滿則唇反。」強調脾氣絕則肌肉失養而鬆弛,導致唇反。此說與《靈樞》互為補充,深化對脾氣與形體關聯的認識。
中醫治療思路
傳統中醫視唇反為脾氣將絕之候,若見此症,多從補益脾氣、挽救元陽著手,如重用參、附等藥,或艾灸神闕、關元等穴以回陽固脫。然此症多屬晚期表現,需結合整體辨證論治。
現代中醫觀點
現代中醫結合臨床觀察,認為唇反可能與嚴重營養不良、晚期慢性病(如惡病質)相關,其病機除脾氣衰敗外,亦涉及腎陽虧虛、五臟俱損。然其核心仍不離「脾主肌肉」之理論框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