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王馨遠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王馨遠

王馨遠,清代醫家,生平籍貫未詳,精於外科與疫病治療,尤擅長處理狂犬咬傷等急症。其臨床經驗承襲家學,針對狂犬病(古稱「癲狗咬傷」)之毒邪深入經絡、內攻臟腑的病機,系統整理家傳驗方,撰成《癲狗咬方藥研究》一書。該著作不僅記錄解毒方藥,更體現中醫「以毒攻毒」與「扶正祛邪」的治療思路,反映出清代醫家對疫病急救的獨特見解。

學術特色與臨床貢獻

  1. 狂犬病辨治理論
    王氏認為狂犬病毒屬「風毒」,其性峻烈,易隨血脈內竄,引動肝風而見痙厥、恐水等症。治法強調「急逐毒邪」,早期外敷藥渣逼毒外出,內服逐瘀解毒湯劑(如大黃、桃仁、地鱉蟲等),佐以安神定驚之品(如硃砂、遠志),阻斷邪毒內傳心包。

    處方中常見「斑蝥」等蟲類藥,取其破血逐瘀、攻毒散結之效,然須嚴格炮製以減毒性,體現中醫「毒藥猛劑善起沉痾」之應用原則。

  2. 外治與內服並重
    除內服方外,王氏尤重外治,主張咬傷後立即以藥汁沖洗創口,並以針刺惡血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刺絡泄熱」之法。其外敷藥多含雄黃、麝香等辟穢解毒之品,兼具防止邪毒蔓延之功。
  3. 辨證分型與變通
    書中區分「毒發初期」與「毒陷營血」不同階段,用藥層次分明。若見高熱神昏,則加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黃連清心涼血;若氣血兩虛,則入人參、黃耆托毒外出,彰顯「同病異治」之靈活。

歷史定位

王馨遠之研究,繼承《傷寒論》六經傳變理論,並融合溫病學派「衛氣營血」辨證,為清代外科疫病治療的重要文獻。其方藥雖因時代限制未盡完善,然對中醫急症學的發展具啟發意義,尤其於「毒邪致病因」與「蟲類藥應用」領域,提供後世臨床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