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唇疔

唇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疔瘡」範疇,特指發於唇部之疔毒。其症初起如粟米或芥子大小,形小而根深,周圍紅腫堅硬,根盤緊束,伴麻木癢痛之感。患者多見壯熱煩渴、二便不利等全身症狀,此乃火毒熾盛之象。

病因病機
唇疔多因脾胃二經火毒上沖所致。足陽明胃經環唇,手陽明大腸經亦絡於口,若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致脾胃積熱,火毒蘊結,上攻唇部,氣血壅滯,遂發為疔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

    • 治法:涼血瀉火、解毒消腫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: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,專清熱解毒,適用於疔瘡初起。
      • 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:犀角(現多以水牛角代)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,功擅涼血解毒,適用於熱入血分、煩渴壯熱者。
      • 若兼便秘溲赤,可加黃連、黃芩、大黃以通腑泄熱;腫甚者加連翹、梔子增強清熱之力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蟾酥錠(《外科正宗》):以蟾酥、雄黃等研末製錠,醋磨外塗,可拔毒消腫。
    • 初期可敷如意金黃散以清熱散結;若膿成未潰,可用烏龍膏促其潰破。

病機轉歸
唇疔屬火毒為患,若失治誤治,或擠壓碰撞,恐致毒邪走散,內攻臟腑,引發「疔毒走黃」(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),症見高熱神昏、譫語煩躁,屬危候。故治療當以清解為先,慎防毒邪內陷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疔瘡初起如粟米,四周赤腫硬如鐵,或癢或麻或焮痛,甚則寒熱交作起。」強調其形小根深、毒烈之性。另《瘍醫大全》載:「唇疔多屬脾胃火毒,急宜清解,遲則毒陷。」進一步闡明其病機與治療要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