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妄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妄語,亦稱「妄言」,出自《難經·十七難》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證名詞。此症屬神志異常之表現,多由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逆亂或邪擾心神所致,臨床以言語錯亂、不避親疏、虛妄無稽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- 熱擾心神:
外感熱病(如傷寒、溫病)過程中,邪熱熾盛內傳心包,或陽明腑實燥結,濁熱上攻,使心神被擾,發為譫語、妄言。《傷寒論》有載:「陽明病,譫語發潮熱……大承氣湯主之。」 - 痰蒙清竅:
痰濕內蘊,鬱久化熱成痰火,上蒙心竅;或癲狂病症中,痰氣互結,阻蔽神明,致患者言語顛倒,如《丹溪心法》所述:「痰迷心竅,則言語錯亂。」 - 氣血兩虛:
久病耗傷氣血,心失所養,神不守舍,可見虛性妄語,聲低氣怯,時斷時續。此類多見於癆瘵、失血過多或重病末期。 - 瘀阻腦絡:
頭部外傷或氣滯血瘀,瘀血內停,阻滯腦絡,神機失用,亦可致妄言妄見,常伴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等瘀血徵象。
證型辨治
- 實熱妄語:
多見高熱面赤、煩躁口渴、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燥,脈洪大。治宜瀉熱通腑,方用大承氣湯或清瘟敗毒飲加減。 - 痰火擾神:
症見喉中痰鳴、胸悶氣粗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當滌痰開竅,選黃連溫膽湯或礞石滾痰丸。 - 虛證妄語:
呈聲微氣弱、面色蒼白、舌淡脈細弱,宜補益心脾、安神定志,可用歸脾湯或養心湯。 - 瘀血阻絡:
伴頭痛如刺、唇甲青紫,舌暗有瘀斑,治以活血通竅,方選通竅活血湯。
古典文獻補充
除《難經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不避親疏」為神明之亂;《醫宗金鑒》亦分列「狂妄」與「虛妄」之別,強調辨證需分虛實。
此症與西醫學「譫妄」「精神分裂症」等部分症狀相類,然中醫治療重於調和氣血陰陽,從臟腑整體論治,非單攻邪或鎮靜所能涵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