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望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望齒為中醫望診重要內容之一,主要觀察牙齒與牙齦之形態、色澤及潤燥變化。依據中醫理論,齒為骨之餘,腎主骨生髓,故齒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;而牙齦屬手足陽明經所絡,尤與胃脈相通,故望齒可察腎胃二臓之病變。
臟腑經絡關係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女子七歲腎氣盛,齒更髮長」、「丈夫八歲腎氣實,髮長齒更」,說明齒之生長脫落與腎氣充盛與否直接相關。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於《外感溫熱篇》進一步提出:「齒為腎之餘,齦為胃之絡」,創立溫病驗齒辨證體系,認為齒面潤燥反映腎液存耗,齒垢厚薄標示胃濁升降,此說深化瞭望齒於熱病診斷中的價值。
形色辨證要點
-
牙齒本體
- 齒燥如石:陽明熱盛,灼傷胃津
- 齒枯燥如枯骨:腎陰枯竭,真液耗損
- 齒焦有垢:火盛傷津而胃氣未竭
- 齒焦無垢:腎胃氣液俱竭,病勢危重
-
牙齦變化
- 齦腫赤痛:胃火上炎,常見於齦癰、牙疔
- 齦肉萎縮:腎虛髓虧或氣血不足
- 齦色淡白:血虛失榮或脾不統血
- 齦間出血:實證多因胃火灼絡(血色鮮紅伴疼痛);虛證常屬腎虛火旺(血色淡紅隱隱作痛)
特殊病徵辨析
- 齒衄:溫病見齒縫滲血,若血色紫暗如瓣狀,為陽明胃熱動血;若血出如湧伴口臭,屬龍雷之火上沖
- 齦癇:婦人經期齦腫易衄,多因衝脈氣血上逆;妊娠齦腫多屬胎火上擾
- 齦齒動搖:齒根暴露伴牙齒鬆動,年輕者多因腎虛火動,年長者常見腎氣衰敗
歷代醫家尤重齒舌合參,如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牙床紅腫胃火熾,淡白虛寒黑死瘀」,結合舌苔變化可辨寒熱虛實。近世醫家更發現齒齦色澤與特定臟腑相關,如上前齦暗滯多提示心肺瘀阻,下前齦灰褐或與腎絡瘀阻相關,此說拓展瞭望齒在內傷雜病中的應用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