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望形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望形態爲中醫望診之重要內容,其觀察範疇包含形體與動態兩大面向。形體者,乃人身皮肉筋骨之外顯狀態;動態者,則指舉止姿態與動作能力之表現。此診法根基於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,通過體表徵象可窺見臟腑氣血之變化。
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云:「形盛脈細,少氣不足以息者危;形瘦脈大,胸中多氣者死。」此言形體盛衰與氣血關係之密切。具體而言:
-
形體觀察要點
- 肌肉豐瘠:脾主肌肉,肌肉消削多見於脾胃虛弱或久病耗傷;豐滿者多氣血充盛
- 骨骼粗壯:腎主骨,骨弱畸形者常見於先天不足或佝僂病症
- 皮膚潤枯:肺主皮毛,皮膚甲錯多爲血瘀;潤澤則示津液未傷
- 體型特徵:《靈樞》將人分爲太陰、少陰、太陽、少陽、陰陽和平五型,各具病理傾向
-
動態診察重點
- 姿勢異常:如《金匱要略》記載「腰脊強痛,不能轉側」爲腎著病特徵
- 動作障礙:振顫多見於肝風內動;攣急常因寒凝筋脈
- 特殊體態:如「但欲臥」、「坐而仰首」等,分別提示陽氣虛與肺實喘滿
臨牀意義方面,形體強壯者多病實證,消瘦者易見虛象;動作靈活爲經脈通暢之兆,活動不利乃氣血痹阻之徵。尤須注意形與神之關係,《醫門法律》強調「形與神俱」方爲健康狀態,若見大肉盡脫、動作遲鈍等形神相失之候,多屬危證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列舉「身瞤動」、「四肢沉重」等動態異常,皆爲辨證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