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望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望診

望診為中醫四診之一,指醫者通過視覺觀察患者外在表現,以蒐集辨證論治所需之依據。其內容涵蓋神色、形態、體表特徵、舌象、分泌物及排泄物等,尤重「神色」與「舌診」,以下分述之:

一、望神色

「神」為人體生命活動之外顯,五臟精氣盛衰皆可形於外。

  1. 得神:目光靈動、面色潤澤、神情清明,主正氣充足,病輕易癒。
  2. 失神:目暗睛迷、面色枯槁、意識朦朧,主臟腑衰敗,病勢深重。
  3. 假神:久病面色突然鮮豔、言語清亮,實為迴光返照之危候。

「色」指面部與肌膚色澤,五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分應五臟,如:

  • 青色主肝病、痛證;赤色主心火、熱證;白色主氣虛、血虛;黃色主脾濕、黃疸;黑色主腎虛、瘀血。

二、望形態

形體與動態反映氣血陰陽之狀態:

  • 肥人多痰濕:形體豐滿而鬆軟,易患中風、眩暈。
  • 瘦人多虛火:形體乾瘦,常見陰虛內熱之證。
  • 肢體偏癱、顫動多屬肝風;關節腫脹變形則為痺證。

三、望舌象(舌診)

舌為心之苗,又通五臟經絡,分「舌質」與「舌苔」兩部:

  1. 舌質

    • 顏色:淡白主氣血虛;紅絳主熱盛;紫暗主瘀血或寒極。
    • 形體:胖大齒痕為脾虛濕盛;瘦薄裂紋屬陰虧血少。
  2. 舌苔

    • 苔色:白苔主表證、寒證;黃苔主裡熱;灰黑苔主寒極或熱極。
    • 苔質:薄苔示病輕;厚膩苔為痰濕內蘊;剝落苔則屬胃氣陰兩傷。

四、望體表與分泌物

  1. 皮膚:發黃為黃疸,青紫屬瘀血,斑疹透露多為溫病邪入營血。
  2. 目睛:白睛赤絡為肺熱,瞳孔散大乃腎精耗竭。
  3. 排泄物:痰黃稠主肺熱,清稀多寒;大便溏薄為脾虛,完穀不化屬腎陽不足。

五、特殊望診

  • 小兒指紋:透過三關(風、氣、命)浮沉與色澤,判斷病位深淺與性質。
  • 耳廓:耳輪枯焦為腎敗,局部結節或可對應臟腑病變。

望診乃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核心,須與聞、問、切三診合參,方能洞察病機。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望而知之謂之神」,足見其於臨床辨證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