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唇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唇瘡,又稱唇胗,為中醫病名,指發於口唇部位的瘡瘍疾患,臨床表現以口唇生瘡、潰爛、滲黃水或伴癢痛為主。其病因病機多與脾胃積熱、小兒疳證或傷寒狐惑相關,以下分述之:
一、脾胃積熱型
病因病機:
多因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積熱內生,循經上攻口唇,燻灼肌膚而成。
證候特點:
- 唇部生瘡,瘡面紅腫熱痛,甚則潰爛滲黃水。
- 可伴口乾口臭、煩渴喜冷飲、便秘溲赤等脾胃熱盛之象。
治法方藥: - 治則:清瀉脾胃伏火,解毒斂瘡。
- 代表方劑:
- 瀉黃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以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、甘草為主,清熱化濕兼醒脾。
- 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黃芩、連翹等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二、小兒疳(匿蟲)型
病因病機:
見於小兒疳積日久,蟲積內生,或脾胃虛弱,濕熱蘊結,上蒸唇口所致。
證候特點:
- 唇瘡反覆發作,瘡面晦暗不鮮。
- 多伴形體消瘦、腹脹納差、夜寐磨牙等疳積症狀。
治法方藥: - 治則:健脾消疳,殺蟲化濕。
- 代表方劑:
- 肥兒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人參、白朮、黃連、使君子等健脾清熱殺蟲。
- 外用可選五倍子散局部塗敷,收濕斂瘡。
三、傷寒狐惑型
病因病機:
源於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狐惑病」,因濕熱毒邪內蘊,循經上犯口唇,下注二陰所致。
證候特點:
- 唇瘡與眼、外陰、肛門等處潰瘍並見(類似現代醫學「白塞氏病」)。
- 可伴低熱纏綿、神情恍惚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交蒸之象。
治法方藥: - 治則:清熱解毒,化濕通絡。
- 代表方劑:
- 甘草瀉心湯(《金匱要略》):以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半夏等辛開苦降,調和寒熱。
- 若濕毒偏盛,可合赤小豆當歸散活血利濕。
中醫外治法
- 針灸:取穴合谷、足三里、內庭等清胃瀉火,或配合局部點刺放血。
- 外用藥:
- 青黛散:清熱涼血,適用於熱毒型唇瘡。
- 黃連膏:解毒燥濕,用於潰爛滲液者。
唇瘡之辨證,須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區分虛實寒熱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錢乙等對此均有論述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