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微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微風(中醫名詞)

"微風"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調經論》,原文記載:「肌肉蠕動,命曰微風。」此為中醫經典對該病證的原始定義,意指人體筋肉不自主地細微顫動或蠕動的病理現象。

病因病機

《內經》所言微風,其病機主要與風邪相關:

  1. 外風致病:風邪侵襲衛表,衛氣受損,不能溫煦肌肉,導致筋肉失養而顫動。《素問·風論》云:「風者,百病之長也」,風性主動,故可致筋肉蠕動。
  2. 內風致病:除外感風邪外,亦有內生風邪致病者。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注云:「微風者,風邪之微者也」,提示輕度內風亦可引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筋肉蠕動:多表現為局部肌肉細微顫動,患者自覺肌膚下有如蟲行之感
  • 程度較輕:相較於抽搐、痙攣等明顯肢體抽動,微風的顫動幅度更為細微
  • 可伴見症狀:或可見輕度惡風、局部肌膚麻木不仁等

歷代醫家論述

  1. 王冰注《素問》:「風氣攻衛,衛氣不通,筋肉失養,故為蠕動。」
  2. 張介賓《類經》析曰:「微風者,言其動之微也。風勝則動,故肌肉蠕動謂之微風。」
  3. 馬蒔《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》:「微風者,乃風之微者也,正以肌肉蠕動,如春風之吹萬物而蠕蠕然動耳。」

辨證分型

可參見《諸病源候論》及後世醫家經驗:

  1. 衛虛風侵證:肌肉蠕動伴惡風、自汗,舌淡苔薄白,脈浮緩
  2. 肝風內動證:筋肉瞤動兼見頭暈目眩,舌紅少津,脈弦細數
  3. 氣血兩虛證:肌肉蠕動時作時止,伴面色無華,舌淡脈弱

相關概念辨析

  1. 與「肌肉瞤動」區別:《傷寒論》云:「筋惕肉瞤」,指肌肉跳動較為明顯者,程度重於微風
  2. 與「抽搐」區別:抽搐為四肢抽掣,動作幅度大,屬「痙病」範疇
  3. 與「振顫」區別:振顫多為肢體節律性抖動,常見於肝風內動重證

治療原則

祛風調衛為基本治法,可視證型兼用:

  • 外感風邪者,宜疏風解表
  • 內風所致者,當平肝熄風
  • 氣血不足者,需益氣養血
  • 營衛不和者,應調和營衛

歷代方書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載防風湯、《醫學心悟》之加減天麻鉤藤飲等,皆可隨證化裁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