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微黃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微黃苔

微黃苔為中醫舌診中常見之舌苔表現,主因邪熱熏灼所致,多屬熱證範疇。其色澤較正常薄白苔略顯淡黃,質地或滑或乾,反映體內熱邪之深淺與津液存耗狀態,為辨證施治之重要依據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熱邪:風寒、風濕等外邪入裡化熱,燻蒸於舌,苔色轉微黃。
  2. 裡熱初起:臟腑鬱熱上泛於舌,如胃熱、肺熱等,皆可致苔現黃象。
  3. 津液耗傷:熱邪蘊結日久,灼傷陰津,若兼見苔乾,提示津液已損。

臨床辨證

  1. 微黃而滑潤
    • 屬熱邪初犯,津液未傷,常見於外感風熱或表邪初入裡化熱之證。
    • 治宜辛涼透表、清熱解邪,如銀翹散、桑菊飲加減。
  2. 微黃而乾燥
    • 為熱邪內蘊,已傷津液,多見於肺胃熱盛或陽明經熱初現。
    • 治當清熱生津,如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等方辨證選用。

與其他黃苔之區別

  • 深黃苔:熱勢更重,多見於陽明腑實或濕熱壅滯。
  • 焦黃苔:熱極津枯,常見於陰明燥結或久病陰傷。
  • 黃膩苔:濕熱交蒸,苔質黏膩,多因痰飲、食積化熱所致。

微黃苔之辨識須結合舌質、苔質及全身症狀,用以判斷熱邪性質與病位深淺,為中醫辨證論治之關鍵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