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微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微脈

微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其特徵為脈搏極細而軟,按之若有若無,彷彿將要斷絕。此脈象多見於陰陽氣血俱虛之證,尤其反映臟腑功能嚴重衰退或元氣大傷之狀態。

脈象特點

微脈之形態細弱無力,搏動幅度極為微弱,輕取幾乎不覺,重按亦難以感知,如游絲漂浮,似斷非斷。《脈經》有云:「微脈極細而軟,或欲絕,若有若無。」此脈象與細脈相似,但微弱更甚,顯示氣血虧虛程度更為深重。

成因與病機

微脈之形成,主要源於以下幾類病機:

  1. 陽氣衰微:心腎陽虛,無力鼓動血行,常見於重病久病或暴脫之證,如心陽暴脫、大汗亡陽等。
  2. 陰血枯竭:津液營血嚴重耗損,脈道失充,多見於大失血、久病陰虧或精氣內奪者。
  3. 元氣虛衰:慢性虛弱病後,臟腑機能衰退,氣血生化無源,脈象因而微弱難尋。

臨床意義

微脈多屬虛證、危證,具體主病如下:

  • 心腎陽衰:如心陽欲脫時,可見微脈伴冷汗、肢厥、面蒼白;腎陽衰微則見腰膝冷痛、水腫、夜尿頻多。
  • 氣血俱虛:久病體弱、大失血後,氣血兩虧,脈微而面色萎黃、眩暈乏力。
  • 暴病亡陽:急性病證中陽氣驟脫,如休克、昏迷,脈微欲絕為危候。

相關鑑別

微脈需與其他細弱類脈象區分:

  • 細脈:雖細如絲線,但始終分明,不比微脈之模糊欲絕。
  • 弱脈:沉取方得,但形體較微脈稍顯,主氣虛或陽虛。
  • 濡脈:浮細而軟,主濕困或氣血不足,與微脈之沉弱不同。

微脈為虛損至極之象,需結合四診全面辨析,尤其關注神、色、汗、肢溫等整體徵候,以判斷病勢輕重及臟腑虛損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