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微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微熱(中醫證名)
定義與概論
微熱乃中醫學重要證候之一,指人體出現輕度發熱現象。《醫宗金鑒》有云:「微熱者,熱之不甚也。」其特徵為體溫略高於正常,多不超過38℃,然患者自覺燥熱難安,或僅醫者切脈時察覺其熱象。此證可見於外感、內傷多種病候,反映人體陰陽失和、氣血失調之病理狀態。
病因病機分類
一、陽明腑實微熱
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記載:「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。」此乃陽明腑實證之特殊熱型,因燥屎內結、濁熱內蘊所致。特點為:
- 熱勢不高而裡實明顯
- 伴見大便難、腹脹滿
- 可有睛不和(眼球轉動不靈)、神識昏蒙 治法當急下存陰,宜大承氣湯類方劑通腑瀉熱。
二、外感風邪微熱
常見於風邪襲表之輕證:
- 多因風寒或風熱初襲衛表
- 體溫多在37.5℃-38℃之間
- 可伴輕微惡風、鼻塞、頭痛 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中桂枝湯證、銀翹散證皆可見此類熱型,須辨其寒熱屬性而治。
三、陰血虧虛微熱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:「有每遇夜身發微熱……飲食如常,既無別證可疑,只是血虛、陰不濟陽。」其特徵為:
- 多見午後或夜間發熱
- 熱勢綿綿不休
- 伴見五心煩熱、顴紅盜汗
- 舌紅少苔,脈細數 當以滋陰養血為治,方選四物湯加減或天王補心丹。
四、陰證似陽微熱
《類證活人書》論及:「身微熱,煩躁而赤,脈沈而微,此名陰證似陽。」此乃真寒假熱之象,機轉為:
- 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
- 雖有面赤煩躁,但渴喜熱飲
- 四肢厥冷,下利清穀 治療須溫陽散寒、回陽救逆,方如四逆湯。
五、五臟微熱
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詳述五臟微熱辨證:
- 心經微熱:心煩失眠,口舌生瘡,宜導赤散
- 肝經微熱:目赤易怒,脅脹,宜丹梔逍遙散
- 脾經微熱:口膩納呆,身重困倦,宜瀉黃散
- 肺經微熱:乾咳少痰,咽喉不利,宜瀉白散
- 腎經微熱:腰膝酸軟,潮熱盜汗,宜知柏地黃丸
臨床表現特點
微熱之證雖熱勢不高,但其病機複雜多變,臨床須細辨:
- 時間節律:午後熱甚多屬陰虛;夜間發熱常見血虛;持續不退或為氣虛發熱。
- 兼證特異:大便難屬陽明;自汗出屬氣虛;骨蒸潮熱屬陰虛。
- 脈象特徵:陽證多浮數;陰證多沉細;虛證多弱無力。
鑑別要點
微熱之辨證須與以下證候相區分:
- 壯熱:高熱不退,多屬實熱證
- 潮熱:定時而熱,如潮汐有信
- 往來寒熱:寒熱交替發作
- 鬱熱:情志不遂所致之熱象
治療原則
總以「調和陰陽」為大法,具體治法包括:
- 陽明腑實者,下之則熱退
- 外感表證者,汗之則熱解
- 陰血不足者,滋之則熱除
- 陽氣虛浮者,溫之則熱平
- 五臟鬱熱者,清之則熱消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