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微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微針
微針為中醫針具之一,泛指毫針等纖細微小之針具,其形制精巧,針身細如毫毛,故又稱「毫針」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……」可見其功用主要在于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為針灸治療之重要工具。
微針之源流與特點
微針屬古代「九針」之一,相傳為黃帝時代所創,後經《黃帝內經》系統整理而成。其針體極細,直徑多在0.2至0.3毫米之間,長度由半寸至數寸不等,依病灶深淺而選用。相較於其他針具(如鋒針、鈹針等),微針刺入時痛感輕微,適合淺刺或長時間留針,廣泛應用於內科、婦科及疼痛諸症。
微針之治療原理
中醫認為,人體經絡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,氣血運行其間。若經氣不暢,則邪氣滯留,導致病變。微針藉由刺激特定腧穴,促動經氣,達到以下作用:
- 通調經絡:針刺可疏導經氣,解除經脈瘀阻,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言:「微針導氣,邪得泄而正得復。」
- 調和氣血:透過刺激穴位,可調節營衛之氣,改善氣血失和所致之虛實病證。
- 平衡陰陽:依辨證選穴,或補或瀉,使機體陰陽歸於平秘。
微針之臨床應用
微針因其輕巧靈活,適用範圍甚廣:
- 內科病症:如失眠、眩暈、脾胃不和等,取內關、足三里等穴以調和臟腑。
- 痛證治療:針對頭痛、痹證(關節疼痛),可循經取穴,行氣活血以止痛。
- 婦科調理:月經不調、痛經等,常選用三陰交、關元等穴,以調理衝任。
微針與其他針法之別
微針操作講究「輕、淺、徐、和」,強調手法柔和,以得氣為度,不同於強刺激的「瀉法」或深刺的「芒針」。其施術時,醫師須據患者體質與病情,調控刺入深度與針感,如《標幽賦》所言:「左手重而多按,欲令氣散;右手輕而徐入,不痛之因。」
微針凝聚中醫「以微治著」之思想,透過精細的技術與經絡理論,展現針灸學「小針之要,易陳而難入」的深奧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