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煨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煨針
煨針,又稱火針,為中醫針灸療法之一種特殊技法,起源悠久,屬傳統灸刺之法。《針灸聚英》明確記載:「火針即煨針也。」其名「煨」,意指以火加熱針體,藉溫熱之力行氣活血,祛邪療疾。此法結合針刺與溫熱刺激,兼具疏通經絡、散寒除濕、消癰散結之效,尤擅長治療寒證、痺證及局部瘀滯之症。
源流與理論基礎
煨針之應用,可溯及《黃帝內經》。《靈樞·官針》提及「焠刺」,即先燒灼針尖後迅疾刺入,與後世火針操作相符。中醫理論認為,火性溫煦,能助陽氣、化陰寒;針刺則可調動經氣,開闔腠理。煨針以火助針,使熱力直透經絡,破除凝滯,尤其適用於寒濕痺痛、癰疽癭瘤等症。
針具與操作特點
傳統煨針多以銅鐵製成,針體粗挺,便於持握加熱。操作時,先以明火(如酒精燈)將針尖燒至紅亮,速刺特定穴位或患部,旋即出針。其要領在於「快、準、穩」:加熱需透,進針須速,避免灼傷過甚。根據病情,可選用點刺、密刺或圍刺等手法,深度多淺至皮內,深達肌肉,視證候而定。
臨床應用範疇
- 寒濕痺證:如風濕性關節炎、肩周炎,煨針溫通經脈,散寒止痛。
- 癰疽瘡瘍:未潰膿腫,火針可排毒消腫,促其潰散。
- 癭瘤結節:甲狀腺腫或皮下囊腫,以火針軟堅散結。
- 頑固性皮肤病:如牛皮癬、慢性濕疹,藉溫熱改善局部氣血循環。
與其他針法之異同
煨針不同於毫針之輕巧細膩,其效峻猛,偏重溫通;與艾灸相比,雖同具溫熱之性,但煨針結合破刺之功,更擅長開泄鬱結。然其應用須辨證精準,非虛寒之證或血熱妄行者不宜輕試。
煨針承載中醫「寒者熱之」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,體現針灸學中「因地制宜」的辨證思維,至今仍為針灸科特色療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