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韋慈藏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韋慈藏,唐代著名醫學家,名訊,以字行世,京兆(今陝西西安)人。早年出家為道士,潛心修習醫術,後因醫術精湛受朝廷重用。武則天在位期間(684-704年),獲封「侍御醫」,掌管宮廷醫事。中宗景龍年間(707-709年)晉升為光祿卿,統籌皇室膳食與藥膳調養,結合中醫「食治同源」理論,融藥性於飲食,體現唐代醫家對於「藥食合一」養生觀的實踐。
韋慈藏與同期名醫李虔縱、張文仲並稱,其臨床診治注重「辨證施治」,擅長調和氣血,尤精於五運六氣與臟腑經絡之應用。據傳其處方用藥靈活,善以簡便驗廉之方收效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」的預防醫學思想。
晚年辭官歸鄉,致力於民間醫療,深受百姓尊崇,被譽為「藥王」。後世於藥王廟中塑像供奉,反映其醫療成就與濟世精神。在唐代醫學史上,韋慈藏代表宮廷醫學與道教養生術的融合,對中醫藥學的傳承與發展具重要影響。其生平事蹟亦見載於《舊唐書》等史料,為研究中醫藥史的重要人物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