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韋馱獻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韋馱獻杵為中醫氣功經典功法之一,源自《易筋經》,屬導引術範疇,主要通過形體動作配合呼吸調息,達到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之功。此式共分三勢,其動作設計融合中醫經絡理論與臟腑學說,尤其注重「以形引氣」及「以意導氣」的原則。
功法要領與中醫理論解析
- 起勢調息
初始採取立位,兩足與肩同寬,符合「站樁」基礎要求,旨在使重心下沉,穩定「丹田」之氣。中醫認為此姿勢能刺激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經)與足三陽經(胃、膽、膀胱經),促進氣血從下肢向上輸布。雙手徐徐捧球狀上提至胸前,可牽動手三陰經(肺、心包、心經),配合深長呼吸,強化宗氣生成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肺主氣,司呼吸」,此動作有助宣發肺氣,調節氣機升降。 - 開合推移
雙手向兩側平舉時,對應「手少陽三焦經」之循行路徑,能疏導三焦氣機。三焦為「水火之道路」,此勢可促進水液代謝與氣化功能。雙足跖趾抓地,則刺激「湧泉穴」(腎經井穴),激發腎氣。腎為「先天之本」,此舉暗合中醫「提挈天地,把握陰陽」之養生理念。 - 托舉凝神
高舉過頂時,掌心向上承接天氣,指尖相對則內應「百會穴」(督脈要穴),促使清陽之氣上達巔頂。《靈樞》云:「陽氣者,精則養神」,目往上視配合舌抵上齶(接通任督二脈),可強化「心腎相交」之效。足跟提起則刺激「足太陽膀胱經」之「崑崙穴」,提振一身陽氣。
中醫機理闡釋
韋馱獻杵三勢連貫,暗合「天、人、地」三才之道:
- 上焦(心肺)通過托舉動作開宣氣機;
- 中焦(脾胃)藉由捧球狀調和升降;
- 下焦(肝腎)依賴足趾抓地固護根本。
整套功法貫徹「形動氣隨,氣至血行」的中醫氣血理論,尤適於氣虛乏力、經絡壅滯之體質。其設計亦反映《易筋經》「筋柔則氣順」的核心思想,通過伸筋拔骨改善「肝主筋」的功能,間接調節肝藏血與疏泄之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