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圍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圍藥
圍藥為中醫外科治療疔瘡癰疽之特色外用藥劑,首見於明代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九,後由徐靈胎於《醫學源流論·圍藥論》系統闡述其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。
理論基礎
圍藥之應用係基於中醫瘍科"毒聚為癰"的基本病理認識。徐靈胎指出:"凡毒之所最忌者,散大而頂不高",強調癰疽火毒宜聚不宜散。圍藥主要具備兩大功能:
- 截斷作用:防止毒邪向外擴散,"周身之火毒不至"
- 束縛作用:使已聚之毒不致四布為害,"使不散漫"
此理論符合《黃帝內經》"其高者,因而越之"的治療原則,通過控制毒邪擴散,促使其由頂部排出。
配伍特點
傳統圍藥多由以下幾類藥物組成:
- 清熱解毒類:如黃連、黃芩、梔子等,清解熱毒
- 消腫散結類:如乳香、沒藥、白芷等,活血消腫
- 收斂固澀類:如五倍子、枯礬等,束毒防散
- 引經透達類:如冰片、麝香等,引藥透膚
使用方法
圍藥施用有特殊規範:
- 塗布範圍:僅塗敷於癰疽四周,中央必須留出瘡頭
- 藥物質地:多調製為糊劑或膏劑,便於附著
- 更換頻率:視病情輕重每日換藥1-2次
此用法有別於一般敷藥,體現中醫"給邪出路"的治療思想,空出瘡頭以利"洩火毒之邪氣"。
臨床應用
圍藥主要適用於:
- 疔瘡初起,防止走黃
- 癰疽腫硬,控制擴散
- 有頭疽,束毒促膿
- 丹毒早期,截斷蔓延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發展了圍藥理論,強調應根據癰疽的不同階段調整藥物配伍,如初期宜清解,成膿期宜透托,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