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惟睹三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惟睹三光

定義與臨床表現
惟睹三光為中醫眼科專有名詞,指患者視力嚴重減退,僅存微弱光感,無法辨識物體形狀或人物面貌。此症狀記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:「不辨人物,惟睹三光。」即僅能感知日光、月光、燈光等光源存在,屬「盲證」之重症範疇。古代醫家將視覺功能分級,此為視力喪失前的殘餘狀態,近似現代醫學的「指數視力」或「光感視力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與肝腎虧虛氣血瘀滯目絡閉阻密切相關:

  1. 肝腎不足:肝藏血、開竅於目,腎藏精而生髓充腦。若肝腎陰精虧耗,目失所養,則神光衰微,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目受血而能視。」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內傷或外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阻目絡,玄府(目之精氣通行之門戶)閉塞,光華不得發越。
  3. 濁邪上犯:痰濕、風火等邪氣上攻於目,遮蔽清陽之竅,如《審視瑤函》提及:「睛珠蒙濁,神光窒塞。」

相關典籍與辨證
古代文獻中,「惟睹三光」常與「青盲」(視神經萎縮)、「內障」(白內障)等病症交疊描述。例如:

  • 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青盲者,瞳神不大不小,無翳障,惟睹三光。」強調瞳神外觀無異而功能喪失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進一步區分:「有翳障者,為內障;無翳障而視物不明,屬肝腎內虧。」

治療原則
傳統中醫治法以通絡開竅補益肝腎為主:

  1. 內治法
    • 滋養肝腎:選用駐景丸(熟地、枸杞、菟絲子等)或明目地黃湯加減。
    • 活血通絡:如通竅活血湯(川芎、赤芍、桃仁等),針對瘀阻目絡者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針灸取穴:睛明、承泣、風池等,配合足三里、三陰交調補氣血。
    • 古代亦用「開瞼點藥法」,以辛香走竃之藥(如麝香、冰片)外敷,刺激目竅。

與現代醫學對照
此症狀可見於多種眼疾晚期,如:

  • 視神經萎縮:屬中醫「青盲」範疇,與肝腎不足、氣血兩虛相關。
  • 晚期白內障:晶狀體混濁導致光感喪失,中醫歸為「內障」並強調「退翳明目」。
  • 視網膜色素變性:夜盲漸進至僅存光感,病機多責之先天稟賦不足。

總結
「惟睹三光」不僅反映古代醫家對視覺障礙的精細觀察,亦體現中醫「辨證求本」的診療思維,從肝腎氣血調治目疾,兼顧局部與整體關係。其理論至今仍為中醫眼科診治重症視力障礙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