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維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維胞
定位:
維胞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經外奇穴匯編》。其位置有二説:
- 位於髂前上棘(骨盆前側凸起之骨點)下方凹陷處。
- 亦可於維道穴(足少陽膽經穴,髂前上棘內下緣)斜下一寸處取之。
主治功效:
專治陰挺(子宮下垂),屬中醫「婦人陰器下脫」範疇。此症多因中氣下陷、腎氣不固,或產後勞傷衝任所致。維胞位近胞宮(子宮),針灸此穴可提振下陷之氣,固攝胞宮,配合百會、氣海等穴尤能增強療效。
操作技法:
- 針法:直刺0.5至1寸,得氣後行補法,以酸脹感傳至小腹為佳。
- 灸法:艾炷灸3至5壯,或艾條溫和灸5至10分鐘,以局部溫熱透達深部為度。
學理依據:
維胞雖為奇穴,然其位置鄰近足少陽膽經與衝脈交會之處。衝脈為「血海」,主司生殖功能;膽經循行過少腹,與帶脈交通。刺激此穴可調節衝任二脈氣機,疏利肝膽經氣,助升提下陷之陽氣,從而達到固脫復位之效。
配伍應用:
臨床常與以下穴位配伍:
- 百會(督脈):昇陽舉陷,為治療下陷證要穴。
- 氣海(任脈):補益元氣,固攝下焦。
- 三陰交(足太陰脾經):健脾益氣,統攝血脈。
附註:
古籍未明確記載維胞歸經,然近代針灸學多將其歸入「局部特效穴」,專用於婦科下焦氣虛之證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「就近取穴」的治療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