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維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維會
維會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循經考穴編》,所指即為「臍中」,亦即人體任脈之要穴——神闕穴。此穴位於腹部正中線,當臍窩中央,為先天胎息之所繫,後天陰陽交會之處,在中醫學理中具有重要地位。
名稱涵義
「維」有維繫、綱維之意,「會」指交會、匯聚。臍為胎兒時期氣血運行之樞紐,與沖、任、帶諸脈相連,維繫周身經氣之平衡,故名「維會」。
經絡歸屬與特性
神闕穴屬任脈,為先天之氣存留之所,亦與督脈相表裡,構成「小周天」之通路。任脈統攝一身之陰,與衝脈同源,並稱為「十二經之海」,故維會(神闕)具調和陰陽、統攝氣血之功。
功能主治
- 溫陽固脫:神闕為元氣歸藏之根,艾灸此穴可回陽救逆,用於虛寒厥逆、中風脫證。
- 健脾和胃:臍為「五臟六腑之本」,刺灸此穴能運化水穀,改善腹瀉、嘔吐、消化不良等脾胃疾患。
- 通調三焦:利水滲濕,主治水腫、小便不利,因任脈總司一身之陰液,臍部療法可調節三焦氣化。
- 養生培元:古人以「敷臍」之法補益精氣,如《针灸逢源》載,此穴可「溫補下元,延年益壽」。
古代文獻考證
除《循經考穴編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言:「神闕穴,主治百病及虛勞諸不足」;《针灸大成》則強調其「禁針宜灸」,因臍部皮膚薄弱,古人多以外治法為主,如隔鹽灸、敷藥等。
現代應用延伸
當代中醫承古創新,以神闕(維會)為核心發展出「臍療」體系,結合藥物貼敷、磁療等手段,擴展其在內科、婦科之應用,如調理月經不調、改善腸道功能等。
綜上,維會(神闕)不僅為經穴別稱,更體現中醫「臍為先天之本」的理論精髓,於臨床與養生皆具深遠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