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維筋相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維筋相交
維筋相交是中醫經筋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指人體左右兩側的筋絡與經脈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聯繫、彼此影響的現象。此理論源自《靈樞·經筋》,其中記載:「從左之右,右目不開……故傷左角右足不用,命曰維筋相交。」這段文字描述了當人體一側(如左側頭角)受傷時,可能影響對側(如右側肢體)的功能,顯示經筋系統在左右之間的交互作用。
在中醫理論中,經筋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,分布於體表,主要功能為聯繫肢節、約束骨骼,並參與關節運動。「維筋相交」的現象,反映了經筋系統並非孤立運作,而是通過經絡的氣血運行與經筋的相互連結,形成一個整體的網絡。這種左右交叉的聯繫,尤其體現在頭面部與四肢的對應關係上,例如:
- 頭部一側的損傷(如左側)可能導致對側肢體(如右側)運動障礙。
- 針灸治療時,常應用「巨刺」或「繆刺」法,透過刺激健側的穴位,來調節患側的氣血,這正是基於「維筋相交」的原理。
此外,「維筋相交」的理論也與現代醫學中的「交叉神經支配」有部分相似之處。中醫認為,這種現象與經脈的循行分布,尤其是陽經在頭面部的交會(如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的聯繫),以及督脈統攝陽經的功能密切相關。
從臨床觀察來看,「維筋相交」不僅解釋了某些傷科疾病的症狀表現(如偏癱、面癱),也為針灸與推拿的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。例如,針灸中的「交叉取穴法」,即根據病變部位選取對側穴位,便是運用此原則來調和氣血,疏通經筋。
總體而言,「維筋相交」體現了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學說」的核心思想,強調人體左右、上下、內外的相互關聯,進一步豐富了中醫對筋傷及經絡病理的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