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維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維厥

維厥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泛指四肢厥冷逆亂之證候,首見於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。其記載曰:「心脈……微澀、為血溢、維厥、耳鳴、癲疾。」意指當心脈氣血運行不暢,呈現微澀之象時,可兼見血溢、四肢厥逆、耳鳴及癲疾等症狀。此病機與氣血逆亂、陰陽失調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厥證」範疇之一。

病因病機
維厥之成因,主要源於陰陽氣不相順接。《傷寒論》云:「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。」具體可分為以下三類:

  1. 陽氣衰微:心陽不足或脾腎陽虛,無以溫煦四肢,致手足逆冷。
  2. 氣機鬱遏:情志抑鬱或邪阻經絡,導致氣血壅滯,陽氣不達四末。
  3. 血虛寒凝:營血虧虛兼寒客經脈,血行遲滯而發為厥逆。

臨床表現
維厥以四肢末端寒冷為主要特徵,輕者僅指尖涼感,重者可冷至肘膝,甚者伴見面色蒼白、唇青紫、脈微欲絕。若兼見「血溢」(如衄血、吐血),多因心脈澀滯,血不歸經;若合併耳鳴、癲疾,則屬陰陽氣逆亂,上擾清竅或心神所致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寒厥:純因陽虛生寒,無熱象,多見畏寒蜷臥、下利清穀。
  • 熱厥:陽熱內鬱而四肢反冷,兼見胸腹灼熱、煩渴便秘。
  • 蛔厥:因蛔蟲擾動而驟發肢冷腹痛,時作時止。
    維厥之辨證關鍵,在於結合脈象(如微澀)及併發症狀,區分虛實寒熱。

中醫治法

  1. 溫陽通脈:陽虛者投以四逆湯、當歸四逆湯,溫補心腎之陽。
  2. 調氣解鬱:氣機阻滯者可用四逆散疏肝理脾,透達鬱陽。
  3. 養血散寒:血虛寒凝者宜當歸生薑羊肉湯類,補血溫經。
    若因心脈瘀阻而見血溢,則佐以化瘀止血之品,如三七、茜草。

古籍探源
除《靈樞》外,《素問·厥論》進一步闡述厥證:「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;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」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杲等,皆於臨證中擴展厥證治法,使維厥之辨治體系漸趨完備。此證不僅反映肢體寒熱異常,更深層揭示臟腑氣血失和之狀態,為中醫辨治危急重症之重要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