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尾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尾椿

尾椿,又稱尾骶骨,為人體骨骼名稱,位於脊柱最末端,由3至5塊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,形似倒三角形。在中醫理論中,尾椿屬「尻骨」範疇,與督脈、腎氣密切相關,其生理位置及功能受經絡氣血調控。

中醫理論與尾椿

  1. 經絡循行:尾椿為督脈所過之處,督脈統攝一身陽氣,主司脊柱功能。尾椿氣血充盈與否,直接影響督脈氣機升降,與腰脊活動、下肢力量相關。
  2. 腎主骨生髓:中醫認為「腎藏精,主骨生髓」,尾椿雖為退化之骨,仍與腎氣相繫。腎氣充足則尾椿堅固,反之則易見腰尻酸軟、久坐乏力等虛象。
  3. 臨床關聯:尾椿損傷或氣血不暢常見於跌撲挫傷,或久病腎虛者,可表現為尾椎刺痛、轉側不利,甚則影響二便調控,因鄰近肛門,與任脈、足太陽膀胱經亦有交集。

古籍記載

《醫宗金鑒・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「尻骨」即包含尾椿,強調其連綴腰脊、維繫骨盆之功,若骨錯位須手法整復。清代《傷科彙纂》亦載尾椿跌傷治法,重視活血化瘀、調補腎元。

尾椿雖為人體退化的結構,然於中醫骨傷科與經絡辨證中,仍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