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尾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尾翠穴
定位與別名
尾翠穴為經外奇穴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又名「小兒疳瘦」「小兒疳痢」。其定位於尾骨尖端直上三寸,兩骨陷間處,屬督脈旁之要穴。歷代醫籍如《經穴治療學》《腧穴學概論》《經穴匯解》皆有所載,名稱雖異,然定位與主治相類。
中醫理論基礎
尾翠穴鄰近督脈與膀胱經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統攝一身之陽氣;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與臟腑背俞相聯。此穴位居骶尾之交,為陽氣昇發之樞紐,亦與腎氣相通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骨生髓,而小兒「疳症」多因後天脾胃虛弱、氣血生化不足所致。尾翠穴之施治,可藉督脈之陽氣溫煦脾胃,調動膀胱經之氣化功能,以達健脾消疳、固攝下元之效。
主治症狀
- 小兒疳積:症見形體羸瘦、面色萎黃、腹大青筋、食欲不振。此因脾胃運化失職,氣血虧虛,尾翠穴可激發陽氣以助脾運。
- 泄痢脫肛:多因中氣下陷或大腸濕熱,灸刺此穴能升提陽氣、固攝腸道。
- 消化疾患:如腹痛、完穀不化,與脾胃虛寒或積滯相關,透過溫灸可調和腸腑氣機。
操作技法
- 針法:以毫針沿皮刺入0.5至1寸,得氣為度,手法宜輕緩,以小兒耐受為準。
- 灸法:艾炷灸3至7壯(炷如小麥大),或艾條溫和灸5至15分鐘,以局部潮紅為宜。灸法尤適於虛寒型疳痢與脫肛。
配伍應用
臨床常配伍以下穴位以增療效:
- 足三里:健脾和胃,助氣血生化。
- 脾俞、胃俞:直接補益脾胃之氣。
- 長強穴:同屬督脈,共奏升陽舉陷之功,專治脫肛。
古文佐證
《太平聖惠方》明載:「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,三壯,炷如小麥大,療小兒疳痢脫肛。」後世醫家更擴展其用,如《經穴匯解》強調此穴對「羸瘦津枯」之調理,反映其於小兒疳症治療之核心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