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尾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尾骶
尾骶為中醫學名詞,指人體尾骨與骶骨所在之部位,屬軀幹後下方之骨性結構。根據《靈樞·骨度》記載:「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」,明確指出尾骶與脊柱之連結關係,並作為測量軀幹長度之重要標誌。
解剖結構與中醫觀點
- 骶骨:
骶骨位於脊柱末端,由五塊骶椎融合而成,上接腰椎,下連尾骨。中醫稱其為「尻骨」或「窮骨」,屬「八髎穴」所在區域(即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),為膀胱經與督脈之交會處,與腎氣、生殖功能及下肢活動密切相關。 - 尾骨:
尾骨為脊柱最末端的三角形小骨,由3-4塊退化尾椎合成。中醫視其為「尾閭」,喻為「精氣之關」,與督脈之氣運行相連,影響任督二脈之循環,故氣功修煉中常強調「尾閭中正」以調和氣機。
經絡與生理功能
尾骶區域為督脈、膀胱經所過之處:
- 督脈:主一身之陽氣,尾骶為其起始部位之一,與腦、髓、腎陽相關,若此處氣血瘀滯,可見腰脊強痛、陽痿等症。
- 膀胱經:其背俞穴分布於骶部,反映臟腑機能,如八髎穴多用於婦科、泌尿疾病,針灸此處可調理下焦氣血。
中醫臨床相關性
尾骶部位若受外力撞擊或寒濕侵襲,易致局部氣滯血瘀,引發「尾骶痛」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,常通過針灸、推拿或艾灸八髎穴以溫通經絡。此外,骶骨形態異常(如骶椎裂)亦可能與先天腎氣不足有關,需結合脈證辨治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尾骶骨,即尻骨也……若跌打損傷,必腫痛青紫。」說明外傷所致尾骶病變之表現。另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腰為腎之府」,而尾骶鄰近腰脊,故其病候常與腎虛、督脈空虛相涉。
綜言之,尾骶於中醫理論中不僅為結構名詞,更與經絡系統、氣血運行及臟腑機能相繫,為診療下焦疾病與調理陽氣之關鍵部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