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尾骶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尾骶骨
尾骶骨,又稱「尻骨」、「尾底骨」、「尾脊骨」,為中醫骨傷科及經絡學之重要解剖結構,屬「奇恆之腑」範疇。其名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,載曰:「尾骶骨,即尻骨也。其形上寬下窄,上承腰脊諸骨,兩旁各有四孔,名曰八髎,其末節名曰尾閭,一名骶端,一名橛骨,一名窮骨,俗名尾椿。」此段詳述其形態與別稱,可窺古人觀察之精微。
結構與位置
尾骶骨由骶骨(五節癒合)與尾骨(三至五節退化椎骨)組成,位於脊柱最下端,上接腰椎,下終尾閭。其體表投影約當督脈「長強穴」至「腰俞穴」區間,並與膀胱經之「八髎穴」(上髎、次髎、中髎、下髎,左右各四,共八穴)相鄰,故《黃帝內經》言:「八髎在腰尻分間」,為調理下焦氣血之樞紐。
中醫生理與病機
- 督脈之基:
尾骶骨為督脈起始之處(長強穴所在),督脈總攝一身之陽,故其損傷或氣血瘀滯,可致陽氣升發不利,見腰脊冷痛、肛門墜脹等症。 - 腎氣所繫:
《靈樞·經脈》論及「腎足少陰之脈……貫脊屬腎」,尾骶骨既為脊之末端,亦與腎氣相通。腎虛者常見此處隱痛,尤以房勞過度或老年腎衰為多。 - 八髎與婦科、二陰:
八髎穴屬膀胱經,內應胞宮、腸腑,臨床常用於治療痛經、不孕、遺尿等症。如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次髎主婦人赤白淋瀝」,足見其調理下焦濕熱之效。
相關病症與經絡辨治
- 跌僕損傷:尾骶骨骨折或挫傷,古稱「尻骨傷」,多因墜跌或撞擊所致,症見局部腫痛、屈伸不利,宜以手法復位,配合活血化瘀方藥如復元活血湯加減。
- 寒濕痹阻:久坐濕地或寒邪侵襲,可致尾骶冷痛重著,遇寒加劇,屬「痹證」範疇,針灸可取腰陽關、秩邊穴溫通陽氣。
- 腎虛勞損:先天不足或久病耗腎,尾骶空痛綿綿,伴耳鳴膝軟,當補益腎精,方用青娥丸或左歸丸滋填下元。
文化旁徵
道家修鍊謂「尾閭」為氣機周流之關鍵,如《丹經》云:「尾閭一竅,為漕溪之路」,意喻此處乃精氣升降之門戶,與中醫「督脈為陽氣之海」之說互為呼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