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尾骶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尾骶骨傷

病名:尾骶骨傷,又稱「尻骨傷」,指尾椎及骶骨部位之骨折或損傷,屬中醫骨傷科範疇。此症首見於《傷科補要》卷二,多因外力撞擊、跌仆摔傷、壓砸或鬥毆所致,傷後局部經絡阻滯,氣血瘀滯,發為腫痛。

病因病機

尾骶骨為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,受傷後易影響氣血運行,導致「瘀血內停」或「筋絡拘急」。中醫認為「骨錯筋凝」為其主要病機,即骨折或脫位伴隨周邊筋絡損傷,氣血不通則痛,故患者常見活動受限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骶尾部腫脹青紫,壓痛明顯,尤以坐臥、翻身或仰躺時加劇,嚴重者難以步履。
  2. 經絡影響:若傷及督脈,或兼見腰脊酸脹、二便不暢;若膀胱經受損,可沿下肢後側放射性疼痛。
  3. 久病變化:若未及時調治,瘀血久留可能化熱,轉為濕熱瘀阻,局部灼痛或漫腫不消。

診斷要點

  • 需結合觸診(如尾椎按壓痛)及病史(外傷經過)。
  • 與「尾骶關節錯縫」鑒別:後者多屬輕度位移,疼痛較輕,無明顯骨折徵象。

治療原則

  1. 手法復位
    • 先以柔筋手法緩解周邊肌肉痙攣,再行復位術,使「骨合筋舒」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法可參酌應用。
  2. 藥物治療
    • 內服:初期以活血化瘀為主,如《紫金丹》或《復元活血湯》;後期改服補肝腎、強筋骨之劑,如《壯筋續骨丹》。
    • 外治:敷貼《定痛散》以消腫止痛,或《混元膏》促進癒合;另可配合熨法(如熱烙鐵熨貼),溫通經絡。
  3. 固定與調護:以軟墊避壓患處,減少坐臥負重,嚴禁劇烈活動。

補充說明

古籍中背脊骨折治法(如《傷科彙纂》所載)亦可參照,但尾骶部位復位後需著重「養筋榮絡」,避免久瘀成痺。若兼見「督脈陽氣虛損」,可酌加溫腎通督之藥,如鹿角霜、桂枝等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涉現代醫學處理措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