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尾骶骨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尾骶骨痛
證名,指脊椎下端尾骶骨部位疼痛之證候。首見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,屬中醫「骨痹」「腰痛」範疇,與腎氣虧虛、督脈失養,或外邪瘀阻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
腎虛督損
- 腎主骨生髓,督脈統攝諸陽。若腎中精氣虧耗,或久病體虛,致督脈空虛,尾骶失於溫煦濡養,則隱痛綿綿,伴腰膝酸軟。
- 腎陽虛者,畏寒喜暖、夜尿頻多,乃命門火衰、溫煦無力;
- 腎陰虛者,口乾心煩、舌紅少苔,因陰精不足、髓海不充。
-
寒濕侵襲
- 久居濕冷,或勞汗當風,寒濕之邪凝滯經絡,氣血運行受阻。痛處固定,遇寒加重,舌苔白膩,脈沉緊。
-
瘀血阻絡
- 跌撲損傷,或久病入絡,導致局部氣血瘀滯。痛如針刺,日輕夜重,甚則活動受限,舌質暗紫或有瘀斑。
辨證論治
-
腎陽虛衰
- 治法:溫補腎陽,強壯督脈。
- 方藥:
- 溫腎散(《證治準繩》):補骨脂、小茴香、肉桂等,溫腎散寒。
- 桂附八味丸(即金匱腎氣丸),助陽化氣,適用於腎陽不足兼水濕停滯者。
-
腎陰不足
- 治法:滋陰填精,柔潤筋骨。
- 方藥:
- 六味地黃丸:基礎滋陰方,適用於陰虛內熱;
- 左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:熟地、山茱萸、龜板膠等,滋補之力更專。
-
寒濕痹阻
- 治法:散寒除濕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獨活寄生湯加減,或甘薑苓術湯(腎著湯),佐以艾葉、細辛等溫經之品。
-
瘀血停滯
- 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氣通絡。
- 方藥:身痛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,或配合針刺阿是穴、委中穴放血等外治法。
相關疾患
中醫視此證與「坐骨神經痛」「腰椎骨質增生」等相關。若痛引下肢,可參照「經筋痹」辨治;若兼見晨僵、活動不利,則需考慮「骨痹」久病入絡之變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