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尾骶骨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尾骶骨痛,又稱尾骶痛、尾骶神經痛,是指脊椎下段尾骶骨部位作痛的一種病證。
其主要病因有以下幾種:
- 腎臟精氣虧耗,督脈受損。
- 寒濕侵襲。
- 血瘀氣滯。
臨床表現為:
- 疼痛部位多位於尾骶骨,可向腰部、臀部、大腿後側放射。
- 疼痛性質多為刺痛、灼痛或刀割樣疼痛。
- 疼痛程度可輕可重,可呈持續性或間歇性發作。
- 疼痛可伴有腰部活動受限、下肢麻木、排尿困難等症狀。
治療上,根據病因不同,可採用以下方法:
- 腎陽虛者,宜溫腎、補督脈,可用溫腎散、桂附八味丸等。
- 腎水不足者,可用六味丸、左歸丸等。
- 寒濕侵襲者,宜祛寒化濕,可用羌活勝濕湯、防風通聖散等。
- 瘀血停滯者,宜活血化瘀,可用桃紅四物湯、血府逐瘀湯等。
尾骶骨痛多見於坐骨神經痛、腰椎肥大等疾患,應注意鑑別。
古籍原文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尾骶骨痛,其證由腎虛,督脈受損,或寒濕侵襲,或血瘀氣滯所致。疼痛常連及腰部,難以挺直。腎陽虛喜暖怕冷者,治宜溫腎、補督脈,用溫腎散、桂附八味丸;腎水不足者,用六味丸、左歸丸等;寒濕侵襲者,治宜祛寒化濕;瘀血停滯者,宜活血化瘀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