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尾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尾閭

尾閭為中醫學中之重要名詞,其涵義可分為解剖與經絡推拿兩大範疇:

1. 骨名:尾骨之別稱

在中醫解剖學中,尾閭又稱「尾骶骨」,為脊椎末端之小骨,由3至5塊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。其位置於「尻骨」(骶骨)下方,形如三角,上接骶骨,下抵肛門後方。中醫認為尾閭乃「督脈」所過之處,與腎氣相通。

《靈樞·骨度》提及:「尻骨下為尾閭」,說明其為人體軀幹測量之基準點之一。此外,尾閭之形態與氣血運行相關,若尾椎偏斜或受創,可能影響督脈之氣機升降,進而涉及腰骶、下肢乃至生殖功能。

2. 推拿部位:龜尾穴

尾閭於小兒推拿中特指「龜尾」穴,位於尾骨尖端。《小兒推拿廣意》載:「龜尾即尾閭,屬督脈,能通調腸腑。」此穴為治療泄瀉、便秘之要穴,手法以揉、按為主,可調節大腸功能,疏導滯氣。

成人推拿中,尾閭周邊亦為重要施術區域。透過刺激此處,可激發督脈陽氣,輔助治療腰脊僵痛、痔疾等症。武術氣功(如太極、內家拳)亦重視「尾閭中正」之說,強調此處為勁力貫串之關鍵,與丹田內氣相呼應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尾閭於經絡學中屬督脈與奇經八脈之交會區。道家養生稱其為「尾閭關」,為內氣周天運行(如小周天)時,精氣上溯之關隘。《黃庭經》云:「尾閭下垂尻膂中」,描述其為陰陽氣轉化之樞紐。臨床上,針灸長強穴(尾骨端下凹陷處)或艾灸尾閭部,可提振陽氣,改善下元虛冷諸症。

總言之,尾閭不僅為骨胳結構,更為氣血循行與治療之要地,體現中醫「形氣相應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