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尾閭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尾閭發

病名:尾閭發,出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中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又稱「鸛口疽」。此病發於尾閭部位(即尾骶骨處),為陰疽之一,多因氣血虛弱、寒濕凝滯,或陰虛火旺、毒邪內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或勞倦過度,導致正氣不足,營衛失和,寒濕之邪乘虛侵襲,凝滯經絡,發為陰疽。
  2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虧或房勞過度,虛火內熾,灼傷陰液,熱毒蘊結於下,腐肉成膿。
  3. 寒濕凝滯:外感寒濕之邪,或久居濕地,寒濕阻滯氣血,經脈不通,聚而成疽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隱痛,皮色不變或微暗,腫塊堅硬,難潰難消;日久則瘡口漸開,膿水清稀,或夾有敗絮狀物,伴腰骶酸痛、乏力倦怠等全身症狀。若屬陰虛火旺者,可見局部紅腫熱痛,膿液黃稠,兼見潮熱盜汗、口乾咽燥等虛熱之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氣血虛寒證:治宜溫補氣血、托毒外出,方選陽和湯加減。
  2. 陰虛火毒證:治宜滋陰降火、解毒透膿,方選知柏地黃丸五味消毒飲化裁。
  3. 寒濕凝滯證:治宜溫散寒濕、活血通絡,方選獨活寄生湯加減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可用沖和膏外敷以散結消腫;
  • 成膿後宜切開引流,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俟腐脫新生,改用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古籍記載
《瘍科心得集》指出此病因「虛勞內傷,陰寒凝結」,強調需辨明虛實寒熱,不可妄用攻伐。

附註:尾閭發與現代醫學所述「骶尾部膿腫」或「結核性冷膿瘍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治仍以整體調理為主,注重扶正祛邪。